當專家成為負累

新的研究顯示,批評很容易打擊專家的信心,並削弱他們的預測之準繩度

我們活在一個越來越變幻無常的世界。COVID-19帶來一波又一波的疫情,其巨大的破壞性讓醫學專家們難以預測接下來的形勢。而在金融界,近數十年來導致美國安然公司破產的會計醜聞,還有接連發生的金融危機同樣地令市場觀察家跌破眼鏡。

為應對這些不確定性,公司、政府、醫院、體育團隊,以至其他各種組織,通常都會聘請策略顧問等專家。這些專家的知識備受重視,因為他們能夠改善組織的表現和長遠前景。然而,新一項研究發現,當不確定因素增加時 — 也正是最需要明智判斷的時候 — 專家們往往未能作出最好的決策,同時卻對自身的能力過度自信,導致作出過分精細的判斷,繼而損害到他們的研判。

香港中文大學(CUHK)商學院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姜尚勳表示: 「從財經專家錯過安然公司崩潰和金融危機的徵兆,到醫療與衛生專家應對全球疫症的處置不當,市民大眾有充分理由質疑專家意見的準繩度和權威性。」他續指出,專家們亦日漸受到來自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的抨擊,人們可以迅速且輕易地在這些平台上發表批評及「另類」的事實,挑戰專家說法的真實性。

棒球裁決CFO預測

姜教授聯同羅格斯大學的Jerry Kim 教授合作進行了一項新研究,利用兩個來自美國的現實情境作為例證,審視當專家們接收到批評他們表現的意見時,他們的專業知識會如何由一種優勢變成一種負累。研究所用的兩個情境分別為職業棒球大聯盟(簡稱MLB)比賽中主審裁判對好壞球的裁定,及企業首席財務官(簡稱CFO)對股市的預測。

姜教授解釋:「我們提出的核心論點是,當專家收到關於他們表現的批判性反饋時,其信心可能會受到打擊,他們作為專家的聲譽也可能受損。這通常令專家們備受威脅,而他們的反應則是做出過分自信的判斷,試圖說服自己和別人相信他們的能力。」

「專家常常被要求針對不尋常和難以預料的情況發表意見並作出預測,這使他們承受著當被認為判斷出錯時需面對公眾批評的風險。這正正是為什麼把負面反饋與壞決策兩者建立出關聯的研究,對於依賴專家判斷的機構具有很大意義。」

新研究發現,當不確定性很高時, 正確的判斷是至關重要的, 而專家往往在此時對於預測未來和做出決定方面並沒有更好的表現。

兩位學者利用一系列的測試檢驗了以上的理論。他們請專家和新手們在收到批判性反饋前後作出預測,及表達對自己的預測有多大信心。有關結果發表在題為《專家的脆弱:一個關於專業知識、專家身份威脅及過度精細的調節中介模型》的報告中,報告將刊登於2022年4月的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內。

他們讓142名棒球愛好者和非球迷通過螢幕觀看棒球比賽,檢視兩組人士對投球結果的預測有何差異;以及讓包括104名專家投資者和大學新生在內的277人,就TechCrunch Disrupt 大會的創投比賽環節 Startup Battlefield中那些初創概念的潛力進行評估。另一項測試則讓110名參加者進行自我肯定練習,以增強自信。

身份認同受威脅觸發過度精細的判斷

測試結果證實,專家在收到負面反饋後,往往會作出過於精細的預測。此外,專家在受到批評後,傾向於堅持某種觀點,並變得更具針對性,而這種關係與他們認為地位受到威脅有關。

這些研究還揭示了意見的來源對專家的聲譽及他們過度自信的預測有很大影響。受到其他專家或按事實結果作出的負面評論,會增加他們過分精細的程度,但收到新手的反饋則不會。

研究亦證明了專家可以通過運用自我肯定的技巧來增強自信心,例如寫出一些積極的宣言,包括「我相信、信任和對我的能力有信心」和「我可以應對一切」,使他們重新把思緒專注於那些造就他們成為專家的各種才能上。這將有助於他們不再那麼需要通過作出過度自信的判斷和預測來增強自尊心。

棒球裁判判處出局

這次研究的另一部分,是分析MLB裁判員的裁決以及CFO對股市的預測,以印證負面反饋會驅使專家在隨後的預測中變得過於精細的結論。

姜教授表示,他們從2014年到2018年間408場出現裁判驅逐球員或教練出場的MLB賽事中蒐集數據,因為這種情況有可能危及裁判的聲譽。結果顯示,球員或教練被逐離場後,裁判對自己所作出的好壞球判決更為確定。

研究從 2014 年至 2018 年間的 408 場 MLB 比賽中蒐集數據。在這些比賽中,裁判驅逐了一名球員或教練,而這種情況可能會威脅到裁判的聲譽。

研究亦進一步審視了杜克大學首席財務官全球商業展望調查(CFO Global Business Outlook Survey) 在2004年至2019年之間收集到的資料。該調查涵蓋了多達三千名CFO在每個季度就經濟狀況所作出的預測及信心評級。研究人員發現,CFO 們若在之前的季度中預測出錯,他們之後並沒有變得較為謹慎,反而會作出更具針對性的預測,讓自己看似更有把握。

如何避免對抗

姜教授指出,這項研究對於管理層如何向組織成員給予負面以及會挑起對抗之反饋具有重要啟示,尤其是在專業服務公司、醫院等專家和專業人士地位舉足輕重的範疇。

研究表明,威脅個人身份認同的反饋或會適得其反,對組織構成傷害。相對地,建設性的批評能成為學習基礎,並緩解對身份認同的威脅,這對於高度依賴專家作出明智決策的組織而言至為重要。

該研究對管理者如何向組織成員提供負面和對抗性反饋具有重要意義。

姜教授認為是次研究論文擴展了現有的學術工作,幫助我們理解專家在什麼情況下,有更大或更少可能性作出明智決策,以及自我肯定的好處。論文亦證明了專家過度自信以及作出過度精細判斷的傾向,可能是一種自我肯定的形式,以對自己和別人證明他們的能力。

過往的研究著重於討論專家的學習、記憶、理解和解釋能力;因此,強調專家的社會身份認同(即他們對自我的概念建立於他們如何從屬於社會群體之中)是影響他們發揮的關鍵因素之一,亦推進了這方面的研究深度。

專家的「脆弱」堪憂

姜教授表示,這項研究的一個局限性在於不論參加者的表現如何,他們都會收到相同的負面反饋。這意味著,目前尚不清楚一些人作出過度精細的決定,是因為他們感到氣餒,還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表現良好,卻被指表現欠佳,繼而在往後的工作中失去盡力做到最好的動力(而非因聲譽受威脅導致)。

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不同類型的保護自我行為,例如拒絕接納、貶低和輕視,這可讓人們更加了解專家們如何應對威脅其專業身份認同的情況。

除此以外,姜教授認為這篇論文對於專家在日益複雜和科技主導的社會中所擔當之角色也可能產生一定影響。

他說: 「專家的決策很容易被打亂,尤其是當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受到威脅時。錯誤的預測或欠佳的表現是所有人都無可避免會遇到的現實,但這種面對負面反饋時出現的脆弱則令人擔憂。」

姜教授續指,科技發展不斷增加人們發表批評意見的新渠道,對專家權威的威脅亦是有增無減,這便構成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威脅,而與此同時,需要專家知識處理的問題,如防治主要疾病、扭轉氣候暖化趨勢等,卻是越來越頻繁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