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商智做慈善

張亮(Leong Cheung)(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 1994),畢業後在商界歷任不同崗位,在企管顧問、紡織服裝、私募基金等方面經驗豐富。

數年前,他轉投慈善事業,擔任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憑商業智慧管理慈善信託基金,期望藉此解決社會問題;又創辦社企「全城街馬」,透過跑步幫助青少年培養積極的人生觀。

潛修辯論 提升語言與思辨能力

遙想當年的中大生活,除了讀書和寄宿外,張亮最難忘的是參加辯論隊。他同時參加了國語隊和廣東話隊,前者於清晨六時許培訓,後者則在晚上進行,平日每周訓練一至兩次,到了賽季幾乎天天集訓,如是者辯論、上課再辯論,不斷提升兩文三語能力。「我是福建人,七歲來港,廣東話說得標準,但普通話則帶有福建口音,後來不斷改正才得以改善。」

友誼是張亮在辯論隊的另一收穫。隊友們經常就着不同議題反覆論證,從而互相學習,彼此了解。「比賽雖有勝有敗,過程卻贏盡友誼,現在我很多好友都是來自辯論隊的。」

張亮(左前一)於「香港賽馬會奬學金頒授典禮暨畢業晚宴2018」與得奬同學合照。

捐助教育 克盡企業社會責任

畢業後,張亮先後服務多家性質不同的企業,當中印象猶深的是在溢達集團擔任全球採購及供應鏈部門董事總經理。該集團是全球最大的裇衫製造商之一,僱員多達五萬,遍佈九個國家,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整個生產流程相當複雜,涉及不同地域和文化,當中包含很多供應鏈和人事管理的學問,讓我獲益良多。」

此時,張亮開始接觸慈善事業,協助集團成立基金推廣基礎教育。為此,張亮曾走訪新疆偏遠地區,發覺當地的師資和學習資源貧乏,於是想出兩個解決方案:其一是培訓師資,出資讓當地中小學老師在暑假到首府烏魯木齊接受專業培訓;其二是捐贈圖書,藉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受惠小學接近一千間。「那次經驗讓我體會到企業責任不僅在於向政府納稅,還要回饋當地社區。」

張亮(左)表示透過「賽馬會無障礙劇團跨障別戲劇計劃」,傷健人士也可發揮所長,以生命影響生命。

另闢蹊徑 活用商業智慧做慈善

張亮轉投慈善事業的導火線來自一場馬拉松比賽。2012年,他為了鍛煉身體開始跑步,其後更與朋友一起參加馬拉松比賽,在七天內橫越250公里的戈壁沙漠。到了第四天,他揹着裝備在崑崙山脈不斷上坡下坡,可能是身體負荷,又或是為眼前的大自然光景動容,不知為何突然嚎哭起來,並因此帶來人生感悟,激發他思考如何善用生命去完成更有意義的事情。經過兩年醞釀,他先成立社企「全城街馬」,期後亦加盟香港賽馬會,負責管理馬會轄下的慈善信託基金。


張亮(右二)克服天氣變幻莫測的戈壁沙漠,成功完成為期七天的馬拉松賽事。

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每年均會捐助各大專院校及非政府組織,近年每年平均捐款多達40億港元,而張亮及其團隊的主要職務是妥善管理這筆龐大款項,讓它產生最大的社會影響力。

從事商業跟慈善事業看似南轅北轍,但張亮表示箇中流程跟在私募基金做投資幾乎無異,同樣需要「聚焦主題」、「分析調研」、「建構籌劃」、「盡職調查」和「監察成效」等步驟,才能把善款用得到位。「唯一分別是:前者追求的是財務收益,後者追求的是社會效益。」

曾有機構獲捐助深水埗區舖位,打算為基層提供免費飯餐,向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申請撥款裝修和添置設備。張亮及團隊分析個案後,發覺當區已有機構提供相同服務,於是提出額外撥款協助對方購買輕型貨車和聘請司機,到需求較大的鄰區提供服務。這便是有效運用善款的例子。

為了集思廣益,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將於九月主辦「慈善共創・都市聚焦」國際慈善論壇,匯聚來自世界各地、尤其是亞太區及大中華區的慈善家、業內領袖、社會企業家、政策制定者、學術界及非政府組織交流及分享經驗,促進多方協作。看來張亮和團隊又要忙碌一番。

張亮(左)於「香港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啓動禮」中分享在本地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全城街馬 撒播正能量種籽

私底下,張亮對社會服務同樣不遺餘力,早在加入馬會前已成立社企「全城街馬」,為年輕人提供專業跑步培訓,令他們在八星期內能跑十公里。他們採用集體遊戲等有趣方式,循序漸進地達成目標,希望年輕人流過汗水後醒覺:原來我都做得到。「既然跑步做得到,其他人生目標也一樣可以達到!」

「全城街馬」另一項活動是馬拉松比賽,透過在鬧市以有趣的方式比賽來吸引年輕人參與,凝聚觀眾打氣,除了藉此籌募經費,還希望跟不同的社福機構合作,推廣社會共融。

「每個時代都有他們的挑戰和機遇,年輕人應當努力自我裝備,創造屬於自己的時代!」

張亮(前)成立社企「全城街馬」,以跑步幫助青少年及社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