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中國謀發展 須順應政治轉變

各國的經濟發展均深受政府和政治影響,企業應順應政治轉變,並把握由此而來的商機。

張田余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商學院會計學院教授及公司治理中心主任張田余教授解釋:「制度環境,無論是成文還是不成文的,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很重要。然而,制度塑造市場參與者行為的方式並不明顯,亦難以有跡可尋。」

張教授正在進行題為《對制度環境的認知是否有助在新興市場取得資訊優勢?來自中國本地和外國證券行分析師的實證》的研究,與其研究夥伴合作搜集了大量來自中國媒體和社交網絡的資料,並以此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政治數據庫。通過分析接近20萬份中國企業的分析師報告和年報,研究中概股本地分析師如何利用自身對制度環境認知上的優勢形成其對目標公司的資訊優勢。

「制度環境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十分重要。國內許多人深明箇中道理:企業家要在中國經商,需要懂政治。」—— 張田余教授

張教授運用先進的電腦程式分析數據,並將之按「政治」(例如政府的經濟規劃)和「金融」(例如企業盈利和虧損)兩大主題分類。

張教授還對這些數據進行了文本分析,然後比較在中國經營的外國和本地證券行的表現,結果發現本地分析師較外國同業更能掌握中國的政治形勢,並憑藉資訊優勢令他們作出了更精準的市場預測。

張教授表示:「本地分析師花更多工夫從政治角度研究目標企業,在預測有關企業的收益方面,準確度遠勝於外國分析師。」張教授認為這類政治資訊不僅獨一無二,而且彌足珍貴。

他補充:「你對各階層政治人物有多熟悉?如何解讀他們的行為?這些知識較經常通過私人網絡取得,而且往往需要靠打通人脈關係,因為你必須認識某些關鍵人物,才能知道誰人對哪些政策具有影響力。」

文化和溝通上的隔閡令外國分析師較難獲得同等程度的信任,因此張教授相信:「相對於外國分析師,本地分析師較易獲得政治人物的信任。」

文本分析結果讓張教授進一步了解企業與「政治群體」或「陣營」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並且取得實質證據,分析中國政治架構內各個陣營間的合作或角力,顯示在中國政治層級下政治家之間的協調或競爭已擴展到與他們密切聯繫的企業。

中大商學院校友、安永中國主席及大中華首席合夥人吳港平先生與張教授的看法相近,他認為無論在中國以至其他經濟體,政府及其政策均對企業的發展十分重要。吳先生指出:「每當談到中國時,部分人仍然存在偏見,總認為中國神秘莫測,與其他國家相比,貪腐和違規的可能性更高;但我想強調,無論在任何國家,政府政策對於企業經營都是舉足輕重,只不過有關情況在中國更加明顯。」

吳港平先生 (BBA in Accounting 1981, MBA 1988)

吳先生舉例說,深圳和上海浦東之所以能夠在極短時間內蓬勃發展,實在有賴前瞻性的政策。他續強調企業迎合政策變化的重要性,認為企業須對任何政策上的改變時刻保持警覺性,才能為未來的業務發展及早籌謀。

談到中國經濟策略中的一些重要轉變時,吳先生認為中國的增長模式已經從以往重視速度,變為重視可持續性和質量。此外,中國亦放寬了海外投資的限制,亦同時簡化了審批程序;與此同時,國內對海外的投資亦進入了調整期。

有見及此,吳先生建議企業應該適應政策轉變,並且把握由此而來的商機。

「為了應對不斷轉變的政治和政策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我們應該一直保持開放和理性的態度,與政府維持長久和良好的關係。」—— 吳港平先生

至於香港方面,他特別提及現時一些重要的政府倡議,例如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發展,並建議企業應該盡力通過各種方式在區內建立協作關係及協同效應。

中大商學院於2018年4月19日舉行第五場「中國經商智慧」午餐講座,主題為《中國制度環境與商業行為》。本文記錄了兩位主講嘉賓的主要觀點,其中張田余教授在會上跟與會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並暢談中國本地證券分析師如何憑藉本身對制度環境較深的了解,從而掌握資訊優勢。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張教授的研究,請按此瀏覽在較早前在「中國經商智慧」網站上發表,題為《中國本地證券分析師如何憑藉制度環境的了解掌握資訊優勢》的專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