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興市場到成熟市場:企業家如何選擇合適的策略

最近一項關於中國企業家的研究闡明了在市場經濟轉型的各階段營商成功所需之策略

把英特爾(Intel)打造成全球收入最高半導體晶片製造商的前行政總裁Andrew Grove 精警地總結出其成功之道,「兩種選擇:適應或死亡」。一項關於中國企業策略與制度變革關係的研究,就這種傳統商業智慧提供了更細緻的演繹。該研究找出了從計畫經濟轉型至市場經濟進程的不同階段中企業家成功營商的策略。

這項突破性研究審視了1997年至2007年間中國制度變化與企業策略的相互影響,發現建基於關係的策略 — 著重於與政府建立關係 — 能促進公司初期的成長;而以創新為本的方式則在後期更為成功。

 

研究亦就較為動盪、不確定,且多被忽略的經濟轉型中間階段作出更深入的分析,發現大學研究園及科學園能在此階段發揮為剛起步的公司提供「避風港」的關鍵作用。

是次研究報告題為《制度演變中的企業策略:來自中國經濟轉型之證據》,其合著者之一、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商學院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吳悠表示: 「我們建議,企業家可在過渡階段暫時利用『避風港』來緩衝大環境制度上的轉變所造成的不確定性。」

市場化的特徵

為驗證他們的理論,吳教授聯同研究團隊成員史丹福大學副教授Charles Eesley及清華大學教授楊德林,對數千名於1947年至2007年畢業的清華大學校友進行調查,詢問他們是否曾參與國有企業私有化改制過程或創立新公司。

調查共確定254家符合條件的公司,它們共交回2,966份問卷,回覆率為11%。研究人員綜合調查所得的公司規模資料及北京國民經濟研究所(NERI)提供的市場化指數數據,統計分析了三種企業策略與三種制度背景之間的相互作用。

市場化具有建立資本市場結構、智識產權有更大保障,以及商業活動有更多法律支援等特徵。

吳教授指出: 「市場化的特徵包括建立資本市場結構、加強對智識產權的保護、為商業活動提供更多法律支援和保障,以及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在市場化進程的各個階段,企業家應因應不斷變化的制度環境採取不同的策略,因為不同環境需要不一樣的核心能力來勝過競爭對手。」

應對制度轉變

研究人員認為,在計畫經濟轉型的早期階段,企業家所需的核心能力體現在與政府官員建立聯繫,從而獲得優待,例如優先獲分配資源和提早獲得消息。在此背景下,採取關係為本策略的公司往往表現較好。

到了後期,更多市場化的機制成為主導,此時企業家應具備的核心能力是創新能力,以使他們能夠為公司建立與別不同的形象。這樣的創新能力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且有利於獲得私人投資。

「然而,在這兩個階段的轉變過程中,規則變得更加模糊,企業難以明確判斷應遵循計畫經濟的舊規則,還是市場經濟的新規則,」吳教授道。「在此階段,核心能力變成了二元俱存(Ambidexterity),這使企業能遵循舊規則同時嘗試迎合新規則。」

研究人員認為,在計畫經濟轉型的早期階段,企業家最關鍵的能力體現在與政府官員建立關係。

儘管最理想的情況是企業能兼備與政府建立良好關係和創新兩種能力,惟在兩方面均建立核心競爭力的情況實際上不可能同時發生,因為兩者在組織結構、產品與技術的選擇,以及聘用和培訓僱員等方面之要求迥然不同。

研究人員建議企業在此中間階段採用「避風港」策略,以便嘗試新規則 (進行創新 ), 同時遵守舊規則(與政府建立關係)。他們把「避風港機構」定義為預期制度會出現變化並作出新營運安排的本地機構。

定量分析

根據這個三階段式市場化模型,研究人員測試了三個不同的假設。他們推論,在市場化程度低的體制環境中,企業家擴大業務的能力受他們與政府建立關係的程度影響。另一方面,在高度市場化的制度環境中,擴大業務的能力則與企業的創新能力息息相關。

最後研究人員提出,在這兩個發展階段之間的制度環境中,企業規模與它們是否設立在研究園或科學園內有關,這些園區通常是為了彌合私人機構的技術與公共資源之間的空隙、幫助提供「避風港」或保護富有企業精神的公司免受市場轉型所造成的制度不確定性帶來的衝擊而設立。

研究人員推論,在經濟轉型期間的制度環境中,企業的規模與它們是否設立於研究園或科學園內有關。

是次研究以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僱員人數來衡量參與調查的254家樣本企業之規模,同時也把它們的收入納入參考,以確保結果穩健可靠。研究再用對中國各省、市、自治區於1997年至2007年間年度市場化進展作評級的NERI指數與這些企業作比較,把它們的市場化程度分為低、中、高三個級別。

三個指標代表不同的企業策略。就建基於關係的策略,研究人員觀察了企業與政府關係的程度;就「避風港」策略,他們考慮的因素為公司是否設立於科學園區;而對以創新為本的策略,則觀察公司成立時所持有的專利數量。

互動圖譜

為了闡明制度環境對企業策略有效性的影響,他們以圖表顯示在三種策略之間公司規模的變化。他們進而使用三個市場化級別指標對樣本進行劃分,以測試在各個制度環境中不同策略對公司規模的影響。

統計分析顯示有關結果印證了上述的三個假設。在市場化早期,企業與政府的關係程度增加一個單位,公司規模便會出現1.283倍的增長;在市場化中期,立足於科學園內可使公司規模增加6.938倍;到了市場化後期,一個額外的專利會令公司規模擴大1.097倍。此外,進一步的分析研究了持續變化的制度環境的緩和作用,其結果亦支持所有三個假設。

研究人員指出,是次研究亦率先以實證檢驗了另一理論:隨著經濟體系市場化,政府關係的影響力將減弱;以市場為本的能力則能發揮更大作用。報告提出的新穎概念 — 科學園之類的避風港機構可以保護企業免受區域市場發展中間階段的不確定性和動盪的影響 — 也有助於解決過去有關科學園對促進企業增長有效性的各種研究所得出的矛盾結果。研究顯示,科學園區的作用取決於體制環境。

最後,是次研究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為什麼企業家並不總會採取最適合制度環境的策略?報告指應就這一方面展開進一步的實證研究,以提升企業實力。

吳教授表示:「就企業家而言,要理解不斷變化的格局其實是困難的。要他們採取合適的策略使公司能借助制度變革所產生的機會來獲得更好的發展,則更具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