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買不能

楊穎敏透析恐慌搶購潮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之際,世界各地陸續出現「盲搶炎」的怪象──繼香港開創囤積日用品的先河,全球多國受疫情影響的民眾爭相仿效,不約而同湧向當地商店搶購食物和口罩。衞生紙更是千金難求。

「這個集體現象非常值得探討。」楊穎敏教授稱:「由於口罩原材料短缺,囤積口罩的舉動是可以理解的。為避免交叉感染,大眾選擇在家用膳,儲備糧食也是合情合理。

「讓人費解的是瘋狂購買廁紙的行為。我們不會因為新冠病毒而使用更多衞生紙,加上生產充足,需求和供應相對穩定。在沒有任何短缺徵兆下大量搶購衞生紙,可謂史無前例。」

這位市場學系副教授在接近十六年的學術生涯專研人類決策行為學,對行為科學及關乎消費者福祉的研究抱有濃厚興趣。這次的恐慌搶購潮當然也吸引她一探現象背後的真相。

楊教授認為,恐慌消費歸根究底是人類情感在作祟。

「對不確定事物產生的情緒是搶購現象的關鍵所在。」楊教授闡述道:「人類慣於躲避風險,傾向為最壞的情況作打算,而非凡事向好看。伴隨而來的是恐懼與焦慮。這些情感會驅使人類的行為,影響我們對逆境的判斷與反應。」

她續以具體數據印證上述理論:就着近日的搶購風潮,一項研究於3月8至18日期間訪問了约一千名香港市民,調查他們的囤積模式及焦慮程度之關聯。研究發現,愈是焦慮的人,其囤積意欲愈高。例如,在所有囤積衞生紙的受訪者中,高達五成人屬中度焦慮。

愈是焦慮的人,其囤積意欲愈高

為何大眾如此憂心忡忡?經過一番論文研讀及重新梳理疫情時間線,楊教授終於得出答案。「這一切歸咎於2月5日的Whatsapp信息。部分香港人收到一則關於新冠肺炎的短訊,聲稱中國物流因疫情而癱瘓,導致衞生紙嚴重短缺。」

楊教授續說,那段時間社交媒體上的照片滿是武漢和中國各省空無一人的街道和搶購一空的貨架,令香港民眾的恐慌情緒日漲,因此上述Whatsapp短訊一出現,他們馬上深信不疑,對沒廁紙可用的恐懼壓倒了理性分析。新加坡等城市看見香港所發生的一切也變得忐忑不安,最終盲目仿效。這種惡性循環便是導致恐慌搶購的元兇。

楊教授認為,若社會任由搶購現象滋生蔓延,後果將不堪設想。「除了導致家庭用品價格上漲,真正有醫療需求的老人、殘障人士等弱勢社群也會因物資短缺而雪上加霜。」她亦特別提到「社會情緒」的利弊:「恐懼和焦慮其實並非壞事──儘管採取的行動有時不合常理,但這些情感是人類適應周遭環境的本能反應,有助我們逆境自保;只有長時間過度恐慌及焦慮才會損害心理健康。」

1) Fact check; 2) Make a shopping list緩解恐慌搶購的致勝關鍵──安不忘危、泰然自若

有見及此,楊教授給出兩則緩解恐慌搶購的建議。

「首先,我們需警惕新聞報導是否屬實。科技的發達利於不實資訊如野火般快速傳播,而謠言會引發恐慌。故此,我們必須留意消息來源,三思資訊的真偽,才可有效減少焦慮。」

她也提出正確應對焦慮的方法:「焦慮其實很正常。假若你的家人焦躁不安,切忌指責他們。反之,我們應體諒他們的處境,邀他們一起回歸理性,例如一同製作購物清單,合理估算一週或一個月所需的食物和廁紙量。」

By Ronald Luk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