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创科厚积薄发 决心扬帆远航

有体验过帆船驾驶的朋友都知道,在船上要不时因应风向、水流及天气等作出调整,才能顺利航行到终点。热爱扬帆出海的香港科技园公司主席查毅超博士(EMBA 2007),凭着对创新和科技的热诚与及因时制宜的哲学,在近40年的远洋航行下,他仍保持最佳的航行状态,并决意引领香港创科走向开扬壮阔的一片汪洋。

无论是工作、公职或是个人兴趣,查毅超认为最重要是个人对事情的投入(commitment)。“不论做什么,都必须守着自己的承诺,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这并不是要向别人交代,而是向自己交代。”正是因为这份信念,查毅超在各方面都一直挑战自己,在管理数千人规模的公司之余,他在2006年开始担任各项公职,其后又在中大商学院修读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

启航首要抱决心

要扬帆出海,首先要考虑“时位势”,认清四周的环境变化,更要有决心,才能顺利抵达终点。查毅超作为工业家,在广东省、中国各地及海外都有营运经验,为了对香港作出更多贡献,他于2006年开始担任不同公职,在科技园担任主席转眼亦已达三年。

香港科技园公司主席查毅超凭着对创科的热诚与因时制宜的哲学,带领香港创科向前迈进

一直以来,四周都不乏对香港创科前景怀疑的声音,但查毅超仍不改乐观:“很多人批评香港不如其他地方,但以金融科技为例,八达通在香港首先取得成功,其技术更在全球其他地区广泛应用。尽管电子支付发展看似不及内地,但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两地政策有异。”

“香港发展创科最重要的是决心与政策。科技、资金、人才或许可以从香港以外找到,但唯有这两样是不能借用的。”查毅超指 “时位势”不同,没有人知道未来的道路是如何,当中可能有波折,但只要有心而为终会成功。

从简入手顺风而行

查毅超由家族生意到公职,并没有刻意为转型而转型,只是顺势而为:“我在美国读书的科目与IT有关,因此顺理成章想到公司新的定位。”他将家族生意由注塑转型至电子产品,近年更进军资讯科技,他认为上一代肯给予后辈信任和足够空间做决策至为重要:“第一代不单指父母,而是公司不同持份者。因此,在推动改革转型时要分阶段,让持份者有一个适应期,例如即使我在科技园有新的想法,也不会年年求变,避免令同事无所适从。”

香港的三个工业邨归香港科技园公司管理,查毅超指上一任董事会已着手研究工业邨的升级转型,他接手后亦利用“从简入手”的方式,一步步推动工业邨“再工业化”。“寻找发展空间对香港创科界十分迫切,经过努力下,在将军澳的数据技术中心已落成启用,毗邻的先进制造业中心(AMC)亦将于2022年完工,而我们亦在大埔建立MARS医疗用品制造中心。”他透露正在研究食品及中药等有本地需求的项目,作为下一步持续推动“再工业化”的重心。

工业出身的查毅超积极推动工业邨升级转型,支持政府推动“再工业化”

官产学研通力合作

查毅超非常重视与大学的合作,科技园已于香港几间大学设立遥距孵化基地,为初创企业提供支援,让有意投身创科的教授及学生,更早、更全面与商业世界接轨。经历香港工业及创科的多个周期,查毅超形容香港创新科技的“航线”相当光明:“现时香港有八家独角兽,有些更已成为全球行业的龙头;一些生物科技初创亦在国际间十分知名,香港还有不少潜在的独角兽正在发展。”展望未来,香港的创科发展配合大湾区“9+2”的政策,对本港创科生态的影响正面,中长期将发展科技走廊,包括河套、横州、莲塘,加上三大工业邨及位于白石角的科学园,打造一个本地创科生态圈。

他形容香港科技园在20年来一直进步,政府近年更在创科方面投入史无前例的支援及资源,他希望香港最终能形成一个蓬勃的创科生态圈,即使未来政府减少投入,业界、学界都会担起引导创科发展的角色。

“我认为香港的创新科技前途无限,近年创科的氛围、支援及机遇可说是史无前例的。”

事务繁重不忘学习

查毅超一直都醉心学习,于90年代本科毕业后已考虑继续进修,不过因为要回港接手家族生意,进修梦只能暂缓,后来于2005年报读中大EMBA,之后更完成了工程学博士学位。他谈及EMBA的学习:“班内有近50位同学,每位同学都是行内的精英,但在课程中大家学会‘放下身架’,重拾学生的身分,才能一起‘做Project’。”他与教授和同学们一直保持紧密关系,大家除了透过即时通讯平台不时联络外,在疫情前平均约每两个月就会聚首一堂。

立心专注服务香港

回顾自己数十年的事业及公职,查毅超形容自己处于“欣喜”的阶段:“我非常享受现时的状态,与很好的团队一起合作,抱着热诚为香港的未来努力。”作为香港科技园公司的掌舵人,查毅超即使面对风浪也不改初衷,决心为香港创科作出贡献。

原文刊登于2021年7月10日出版的《iMoney智富杂志》及中大商学院校友通讯平台,获中大商学院校友及企业事务办公室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