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未来

林凯铭开拓永续时尚

2009年12月,各国政要云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众人远道而来,任务只有一个:把握所余无几的时间,就对抗全球暖化达成共识。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冰消瓦解,亦非一日之故,然而大众却是刚刚才惊觉事态严重。如梦初醒的人们纷纷谈起了地球的前景,哥本哈根这一会,也被称作“人类的最后生机”。那一个多星期里,天下人目不转睛,注视挤在会议厅里的一众领袖,寄望他们扭转乾坤,而年轻人更是满心期待,在网络上奔走相告,一个更清朗的时代即将到临──

然后会议在一片狂热中破裂了。

会上达成的所谓“协议”空洞无物,笔者记得自己亦大失所望,往后多年对环保心灰意冷。但在世人意志消沉时,还是有人在深耕细作,林凯铭便是其中之一。这次挫败驱使他与同道中人创办环保衣着品牌Unspun,从时装业入手,引领世界步向永续。这个获《时代杂志》评为2019年最佳发明之一的突破,便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开展。

峰会告吹之际,凯铭刚从中大的保险、金融与精算学课程(IFAA)毕业。除了环保运动,一蹶不振的还有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受重创的环球经济。甫进职场,这个金融学系毕业生迎来的是少之又少的工作机会。但变乱之中自有转机──这也是他在十一年后的今日、面对一场更大的危机时挂在嘴边的。辗转当上了企业顾问的他,遇着大大小小的公司追赶峰会前的绿色潮流,头两份差事便是与环保有关。后来会议草草收场,他思前想后,意识到这场运动亟待转型。

“单靠一个国家或政府是难以成事的,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这方面。” 他说。

有感环境问题须由下而上解决,凯铭萌生从日常消费层面入手的想法。纵观各行各业,他发现时装界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以确保顾客一踏进店铺便能找到心头好,服装品牌往往宁滥毋缺,先行大量制造产品。在产量长期超出需求的情况下,一批接一批完好无损的衣物被投进垃圾堆,而生产过程中,漂染等产生大量污染物的工序亦平白无故的增多。而当厨余可以转化为能源,扔掉的衣物却是难以降解,送到堆填区后会一直残留。

按需制造牛仔裤的Unspun,正是凯铭与伙伴对业界种种陋习的回应。某程度上,他们只是从量产回归手作,但在他们研发的科技帮助下,一切变得简易便捷。品牌在香港和三藩市的两间店铺都不会有裁缝拿着软尺为顾客度身,取而代之的是一部只需几秒便能完成测量的立体扫描器。要是客人不能亲临门市,也可利用手机应用程式,自行扫描身体。度身后顾客可自订裤型、布料等,电脑收到数据便会自动绘制纸样,送交最近的工厂。客人若身处香港,两星期后便能穿上一条舒适合身、更合乎环保原则的牛仔裤。

Unspun的网页上有这么一句话:“'永续'并不足够。”凯铭解释,对时装业而言,可持续发展就是采用环保物料,但对他们来说,这不过是入场门槛。

“原生棉耗水甚多,我们一定不会采用,而我们若要用聚酯纤维,也必定是用循环再造的。这是我们最基本的要求。”

这番豪言壮语,并不只是口号。摒弃量产、不留库存,正是凯铭等人在环保上多走的一步。他们亦正开发一项类似立体打印的编织技术,务求做到将纱线直接织成牛仔裤,进一步减少废物。

“以现时的做法,我们要先从牛仔布剪下裤子的各个部件,然后缝合,过程中难免产生布碎。我们可以计算出最符合环境效益的剪法,也可运用创意,将布碎制成饰物,但始终不能把废料减至零。” 他解释道。“有了我们的‘打印机’,每条纱线都能用于成品上,零废之说亦再也不是空谈。” 他们已成功利用这项技术制造出第一条牛仔裤,预料明年第三季便可将它用于实际生产上,届时他们又能在这场绿色革命迈进一步。诚如其名字“Unspun”所指,这个品牌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开窒碍行业走向永续的纽结。

凯铭出身于金融学科,在进军纺织业的路上自然吃了不少苦头、犯了无数错误。然而初生之犊亦有其强项,不落窠臼正是其一。

“我们会好奇为何要用大量的水和能源把牛仔布染黑、然后又用大量的清洁剂把它漂白。这些问题可能有点愚蠢,但这也让我们找出行内一些人人习以为常、但其实无甚意义的规矩。”

而虽说凯铭的背景和他现在的工作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中大对他可是影响至今──他便是在山城与妻子相识。除此之外,当年在精算学的训练,在大数据兴起的今日就让他得以先拔头筹,亦方便他与团队中的工程师合作,开发和改进他们的扫描技术与演算法。凯铭也提到大学通识教育为他带来的啓发。

“香港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学生应当把全副精力投放于自己主修的科目,心无旁骛。” 幸而藉着通识课程,凯铭得以走出专科,扩阔视野。“当年选读的一科材料科学,多年后成为我每日都在钻研的课题。” 他也因课程对艺术史有所涉猎,如今得以洞察时装与社会种种变迁的关连。

游走于Unspun在香港和美国的基地间,凯铭固然希望在国际上为时装界带来变革,然而他亦期盼,自己从十一年前环保运动最低迷的日子走到现在的经历,可以为这里众多正同样寻求突破的年轻人另辟蹊径。

“令年轻人气馁的是产业单一、缺乏尝试新事物的机会。” 他说。“他们理应可以不走寻常路,而我们正是要为此立下先例。”

永续发展的真谛,亦无非是为后世编织未来。

文/jasonyuen@cuhkcontents
图/Eric Sin

本文出自《中大通讯》第5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