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回購會扼殺創新嗎?

常言道:「井無壓力不出油」,一些企業成功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激發創新思維

近年不斷有上市公司回購自身股份,其中AppleNvidia(英偉達)等科技巨擘相繼推出大額回購計劃,美國企業在2025年的股票回購額預料將創下歷史新高,達至1.1萬億美元。而截至今年8月,亞洲企業的回購總額已達2660億美元,較去年增加1.7倍。

股票回購的趨勢有增無減,同時引來不少爭議。美國創投基金負責人Nick Hanauer 曾指股票回購扼殺實體經濟;民主黨參議員華倫(Elizabeth Warren)批評回購是提高管理層薪酬的手段;美國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在擔任參議員期間亦支持限制回購、鼓勵企業把資源投放於資本開支。

企業回購股票的原因有許多,包括把過剩的現金流一次性回饋股東,及展現對公司前景的信心。回購最直接的效果,是減少流通股的數量,在淨利潤率不變的情況下提高每股盈利(EPS)。EPS 是衡量公司每股可產生多少利潤的重要指標。上市公司通常會為其EPS設定季度目標,這也是評估企業業績表現的基準。當未能達標時,股價及投資者信心往往隨之下滑。

當企業面臨無法達成EPS目標的壓力,便會回購自身部分股份。然而,股票回購需要大量現金,企業因此常在之後削減資本開支、僱員薪酬福利以及研發投資。

當企業面臨無法達成EPS目標的壓力,便會回購自身部分股份。

批評者認為,這種短期操控現金流的策略或不利企業長遠創新。然而,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商學院教授曾俊凱提出了另一種觀點。他早前參與的研究《壓力下的創新》顯示,部分企業在出於對EPS 的考量而進行回購後,創新程度反而有所提升,甚至拓展出新的產品類別。

「回購開支龐大,迫使企業集中資源於高價值項目,而非盲目削減研發開支,」曾教授解釋,「我們觀察到企業在盈利壓力下進行回購並未窒礙革新,反而能提升創新效率。」

盈利壓力如何推動創新

是次研究中,曾教授與其合著者從證券價格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in Security Prices)和Compustat  收集美國企業的財務數據,以及從商業數據庫Institutional Brokers’ Estimate System收集EPS數據。

研究聚焦於1988年至2015年間,在面臨盈利壓力前兩年內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交專利申請的企業。剔除金融企業及及公用事業後,最終樣本涵蓋2,312家公司。

研究人員以企業將研發開支轉化為新專利的效率作為衡量指標,按此將樣本分為不同類別。,那些善於以較少支出換來更多專利的企業屬「高創新效率」類別。

高創新效率的企業傾向終止產能較低的項目,更靈活地把研發資源重新分配至影響力更大、最有利可圖的項目上。盈利壓力推動這些企業產生更多新構思及發明,這種表現在回購股票後的首年尤為明顯,持續約三年後逐漸減弱。

「由此可見,壓力能一再刺激創新,只是效果難以持久,除非壓力重新出現,否則它的影響會逐漸減少, 」曾教授表示。

高創新效率的企業傾向終止產能較低的項目,更靈活地重新分配研發資源。

高創新效率的企業在面對盈利壓力時,亦更傾向增聘研究員及科學家,藉此更有效地獲得新知識、探索更多創新科技。

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在盈利壓力下,高創新效率的企業對新知識的使用率提高2.5 % ,並在先前未涉足領域的專利申請比例提升3 % 。研究人員檢視專利局的商標數據發現,這種資源重新分配令企業的產品類別較之前增加4%。

反之,低創新效率的企業在面臨盈利壓力時,卻傾向削減研發開支。曾教授說: 「創新效率較低的公司所經營項目能產生的專利不多,因此,當這些公司面對盈利目標壓力時,削減研究經費便成為最簡單、傷害最小的節省成本方法。」

企業如何在壓力下蓬勃發展

一些企業在盈利壓力下仍增聘研究員、增加專利數量,表面看似矛盾。進一步分析發現,高創新效率的企業會通過出售或關閉現有廠房來節省開支,然後把資源投放至新科技之上。

曾教授將這種靈活性歸因於創新周期短以及專利組合的多元化。創新周期短,意味新產品的開發、改良及更新換代都非常迅速,相關行業包括消費性電子產品、軟件開發及快速時尚。相反,創新周期長代表產品的適用性能維持多年,不輕易被淘汰,例如藥物、化學品及工業設備。

企業應審視自身研究項目的成效表現、探索不同技術領域,並密切留意專利的創新程度以及獨特性。

創新周期短的行業中的企業,習慣迅速的科技革新,在不同項目之間重新分配資源方面顯得更為靈活。而擁有多元化項目組合的企業亦能較輕鬆地轉移經營焦點,以適應變化多端的市場環境。

就提高創新效率方面,曾教授建議企業審視自身研究項目的成效表現、探索不同技術領域,並密切留意專利的創新程度以及獨特性。他指出: 「通過辨識並專注於自身最具成效或最新穎的研究方向,企業能維持長期創新動力,同時應對盈利壓力。」

雖然是次研究以美國上市公司為對象,但曾教授認為其研究結果具更廣泛的適用性。即使沒有公開的盈利目標,初創企業及私人企業亦常常面臨投資者預期、融資約束等來自外部的目標,產生類似的短期壓力。

「壓力並不一定窒礙創新,反而能刺激企業更有效地分配資源,促使它們專注於最具潛力的項目,」曾教授總結道,「重點是避免劃一地削減開支,而是把資源調配至能帶來更高價值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