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審計會否成為未來財務監督的趨勢?

新常態促使虛擬工作安排的轉變,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遠程審計可能成為持久的趨勢
疫情無論好壞都已經改變了世界。雖然邊境已經開放,封鎖措施亦已解除,但新常態表明,對遠程工作的態度可能會保持不變。然而,許多企業在這個問題上仍未做出決定。
在疫情期間接受遠程工作的企業如今已改變了這一做法,畢馬威在其名為 《2024 年首席執行官展望》的調查發現,超過 80%的高級管理人員預期在未來三年內將實現全員回歸辦公室辦公。另一方面,員工卻不太願意返回辦公室,而關於此問題的爭論也因缺乏明確的數據表明在家工作還是在辦公室工作更具生產力而受到阻礙。
然而,此次疫情規模之大、傳播速度之快均屬前所未有,這也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機會,以檢驗遠程工作對於特定行業和地區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會計學院副教授辛顯剛認為,中國的審計行業便是其中一例。
新冠疫情於2020年1月爆發,此時正值 2019 年審計旺季,加上中國當局迅速實施封鎖措施,辛教授稱這為檢驗遠程審計質量提供了契機。他補充說:「由於地方政府實施封鎖和出行限制,相當一部分中國企業採用了遠程審計方式。」
辛教授解釋:「此外,中國的審計行業從業人員率先以遠程審計來應對疫情。在沒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中國的審計師採取了不同的審計實踐來改善遠程審計。因此,我們可以觀察這些實踐,並評估其在遠程審計中的效果和效率。」

在疫情結束前,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於2021年為該行業制定了四年發展規劃,要求有關會計師事務所將「前沿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和區塊鏈)應用到審計流程中。
一些審計公司在疫情之前便已運用遠程審計程序,然而由疫情引發的社會限制極大地推動了數字化轉型進程,使得在疫情期間能夠脫離辦公室辦公,並且這一趨勢毫無減緩的跡象。
權衡挑戰與好處
在標題為《遠程審計與審計質量:來自實地的證據》的論文中,辛教授及其同系同事吳東輝教授(亦為中大制度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與西安交通大學的田高良和金一戈,共同評估了疫情期間在中國進行的遠程審計的質量。
研究人員首先就審計師在遠程審計中面臨的挑戰、遠程審計的優點和缺點、遠程審計中所做的調整、為提高遠程審計質量所採取的措施、以及未來可能改進遠程審計的方法等問題,訪問了四位國際四大在華審計事務所的合夥人、兩位來自本土排名前十的審計事務所的合夥人、以及兩位中國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
「幾位資深審計師均認為審計師在遠程審計中面臨很大的挑戰,例如工作量更大、審計風險更高、溝通效率更低等。」辛教授說。「但是,他們也認為遠程審計不一定會導致審計質量下降」。
其中一位審計師表示,由於所有必要的審計程序都已完成,因此遠程審計的效率不亞於現場審計。另一位審計師透露,遠程審計一年可節省 7,000 萬元人民幣(約合970 萬美元)的差旅支出,佔其審計事務所收入的 15.7%。
根據受訪者的回應,研究人員隨後設計了 36 個問題,針對中國 3,639 家上市企業的 3,508 名審計師進行調查。該調查共收到 2,275 份可用回應,結果發現,與資深審計師的訪談結果相似,受訪者也承認了遠程工作的好處,例如節省時間以及透過降低差旅費用來降低成本。

然而,向遠程審計的轉變確實帶來了一些影響審計質量的挑戰,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與客戶和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以及證據收集方面的問題。不過,該調查找到了應對之策。在調查中,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回答稱,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能夠處理遠程審計中出現的常見問題。
該調查亦發現,未來遠程審計將約佔審計實踐的 86%,這表明遠程審計很有可能成為主導的審計方式。「現場審計師的觀點表明,後疫情時代的遠程審計已成為審計行業不可逆轉的趨勢。」辛教授說。「鑒於遠程審計在數碼轉型時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的研究恰逢其時。」
遠程審計將持續存在
隨後,研究人員基於上海在 2022 年 2 月奧密克戎(omicron) 變種病毒爆發後的封控數據進行了樣本外測試,進一步證實了其研究成果。該樣本外測試結果亦表明,通過及時調整審計程序、採用基於風險的方法、強調數字證據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及更多地運用信息技術,遠程審計的不利影響能夠得以減輕。
這為審計行業在實踐中採用數碼技術提供了有用資料。辛教授說:「我們的論文發現,遠程審計的良好實踐包括:更多依賴審計風險評估和數據分析、強調數字證據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及利用資訊和通信技術。」
「遠程審計的優點可從這些良好實踐中反映出來。證券監管機構、會計或審計準則制定者以及財務報表使用者在進行決策時,應考慮到遠程審計可能會對審計質量產生何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