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貫通科技與人文 人工智能變革肩負重任

近期,DeepSeek等開源人工智能模型與普及化工具備受矚目,為全球產業注入革新動力。企業可藉助強大人工智能提升生產力,無需投入高額基礎設施或昂貴的授權費,個人亦可近乎零成本增強專業技能。人工智能對商界表現影響深遠,根據管理諮詢公司埃森哲研究顯示,早在DeepSeek問世前,採用人工智能主導生產的企業,生產力已提升2.4倍,收入增長2.5倍。隨著技術演進,這一趨勢將持續加速。

然而,將人工智能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仍具挑戰。波士頓諮詢公司研究指出,落實人工智能的障礙七成源於人員與流程問題,技術因素僅佔五分之一,而演算法的限制更僅佔一成,突顯「人」是人工智能應用的關鍵。

Z世代的優勢:融合傳統與創新

王文洋(環球商業學2022)親歷這場科技變革。作為數碼原生的Z世代,他自小與人工智能和數碼科技為伴。他表示:「從讀大學初年GPT2推出時,利用人工智能輔助完成功課,到今日在工作中運用ChatGPT處理行政事務,或使用人工智能驅動的代碼編輯器開發軟件——這些工具大幅拓展我們的潛力,使我們能專注於提升業務、生產力及更高價值的工作。」

憑著對數碼技術的掌握與商業敏銳度,王文洋利用科技協助企業推動業務現代化。他創辦初創企業Flowclass,協助教育機構將收費、對學生的訊息提示等繁複流程自動化,亦創立Flowtura,幫助企業進軍數碼經濟。

然而,Z世代創業者在推動科技應用之際,發現比想像中的複雜。王文洋指出:「人工智能尚未能完全自動化關鍵業務流程,一些工序如審批、評估與跨部門協作仍需人工監管與問責,令許多中小企卻步。此外,不少企業數碼基礎設施不足,短期內需逐步採用數碼科技。」

「過去兩年,我們與過百家教育機構合作,發現企業與整體經濟仍需時間適應變革。」王文洋強調,關鍵在於幫助機構分析可行的策略,發掘技術機遇,並提供針對解決業務痛點的合適方案,將科技轉化為真正商業價值。

王文洋的初創企業致力幫助教育機構使用科技實現業務現代化,搭建數碼原生與非原生世代之間的橋樑。

新時代的競爭優勢

人工智能與大型語言模型的發展,使知識與技能唾手可得,同時簡化創作流程,處理複雜任務,但亦為人才培養帶來挑戰。隨著人工智能自動化並逐步接管一些傳統由畢業生及職場新人承擔的工作,企業正重新審視招聘策略。德勤事務所研究指出,自動化趨勢或導致初級職位減少,壓縮年輕人寓學於職的機會。這引伸出一個關鍵問題:下一代職場新人應如何鍛鍊基礎技能,以確保他們的長遠發展?

王文洋認為,快速學習與持續發展專業已成為保持競爭力的關鍵:「人工智能或許會令技術較低的文職人員失去工作機會,科技縮短專業技能壽命。關鍵在於未雨綢繆,主動擁抱新技術,以免被時代淘汰。唯有不斷精進學識、提升適應力,才能確保自身的競爭優勢,在未來職場繼續發光發亮。」

他亦提倡建立學習型社群:「台灣和泰國等地的自由職業文化十分盛行,很多人透過工作以外的學習獲取新技能。年輕專業人士組成社群,交流技術知識與行業趨勢,共同成長。香港年輕專業人士亦可借鏡此模式,不斷提升自我。」

王文洋認為,在人工智能革命的時代,快速學習與持續發展專業對Z世代而言至關重要,以確保自身的競爭優勢。

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

隨著人工智能重塑職場與工作模式,教育應如何為未來世代作好準備?撇除傳道授業,王文洋認為,教育應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靈活運用新技術,並保持兼容並蓄的思維。

「基礎知識仍不可或缺,因為我們需評鑑人工智能生成的出產。例如,若缺乏網頁開發或設計基本能力,如何判斷人工智能生成的代碼或圖像是否符合標準?若我們不理解業務流程,又如何推動自動化以配合營運需求?人工智能可以提升我們的能力,但我們仍需把關。」

科技日新月異,持續學習與擁抱變革的思維同樣關鍵,「唯有培養終身學習的素養,才能從容應對變局,謀劃未來。」王文洋強調,人工智能時代的成功關鍵,仍繫於人類獨有的軟實力——創造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情商、道德判斷與人文關懷,「只有強化這些核心素養,我們才能善用人工智能技術,塑造出一個提昇人文精神,而非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