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中的新供應鏈路線

美國企業為降低風險,持續把供應商轉移至中國以外的第三方國家,但並未撼動「世界工廠」的地位

自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戰的爆發已對全球供應鏈造成深遠影響,尤其是在供應商選擇及製造業分佈方面帶來重大重組機遇。為應對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脫鉤趨勢,許多美國企業正在把供應鏈轉移至其他國家,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中國佔美國的進口總額在2017年貿易戰爆發前高達21.6%,此一比例在2023年回落至13.9%,為二十年來最低水平。相比之下,美國在同期從越南及墨西哥等第三方國家的進口份卻額大幅上升。

全球供應鏈問題日益複雜化, 許多企業面臨如何平衡效率與去風險的需求、找到足夠靈活但可靠的供應商等挑戰。隨著中美貿易戰的持續,全球供應鏈重組已成為核心議題,同時引發了一些問題:其他國家是否擁有與中國相當的端對端供應鏈能力?它們是否僅在全球供應鏈的某些環節取代中國、且仍須依賴中國的投入品?這些全球供應鏈問題的背後意味著,儘管美國努力降低其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但依然經過第三方國家而與中國存在緊密的連結。

「我們發現,貿易戰開始後,美國進口商經由越南間接與中國交易的比例增加了約21%,經墨西哥的間接進口比例則增加了約5.5%,」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商學院決策、營運與科技學系副教授吳靖說。

「這些數字說明,在中美供應鏈關係方面,美國在越南和墨西哥的供應商並未真正取代中國,提供一個同樣聚集各端的供應鏈;它們更可能是仍然嚴重依賴中國進口的中間商。」

吳教授聯同同系的卓敏運營管理學教授徐寧,及其博士生彭博雅,在最近一項題為《去風險之矛盾:美中貿易戰下的環球供應鏈繞道》的研究中,分析了在中美貿易戰之下,中美兩國間接供應鏈之間的變化發展和問題。

與中國的間接聯繫增加

研究人員觀察到,美國公司的供應商仍然依賴來自中國的進口。吳教授表示: 「雖然表面上存在貿易去中化,但中國成熟的供應鏈即使面對貿易壁壘,仍然對美國的環球供應鏈有著很深的影響。」

自2018年以來,中美之間持續不斷的貿易糾紛導致環球供應鏈出現重組。

為印證這一點,研究團隊建立出一套新的指標,評估美國進口商與中國市場的間接聯繫。該指標有兩個主要組成部份 — 美國從越南及墨西哥進口的份額,以及越南及墨西哥對中國原材料的依賴。雖然美國公司可從全球各地市場進口產品以取代來自中國的貨源,但越南及墨西哥正好分別與中美接壤,地利使它們成為近期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的最大受益者,因此研究選取了這兩個國家作為代表。

研究人員選取了從事製造業的美國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這些公司在2013至2017年(貿易戰前)曾從中國進口,並在2018至2022年期間從越南進口,或在2016至2022年期間墨西哥進口。研究團隊從全球貿易資料庫Panjiva收集了交易層面的全球海關數據,並從Compustat和Orbis獲取了企業的財務報表和其他更廣泛的經濟指標。

結果顯示,貿易戰開展以來,美國從越南和墨西哥的進口,以及兩國從中國的進口均有所增加。具體而言,越南供應商從中國進口的份額大幅上升,超過越南對美國總出口的升幅。另一方面,美國來自墨西哥供應商的進口量增長則略高於墨西哥從中國進口的增長。

越南:下游商品繞道的橋樑

對於尋求新供應商的美國企業而言,越南、墨西哥都是可行的替代選擇。這兩個國家有什麼不同之處呢?為更深入地研究這一問題,吳教授及其團隊仔細審視了左右產品生產路線改為經過越南還是墨西哥的因素。

他們的調查揭示了地理及產品特性對供應鏈如何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研究主要探討了兩個關鍵的產品特性:一是產品在供應鏈中的位置,即處於上游或下游;二是中國生產該產品的比較優勢程度。上游產品通常指供應鏈初期所需的原料、零件和中間產品,用於生產下游產品或準備銷售的成品。

研究結果顯示,下游產品以及中國具有較大比較優勢的產品,尤其是紡織、鞋履,以及電子工業,經由越南與中國所產生的間接聯繫的增加較為顯著。

中國利用越南作為橋樑,持續參與下游產品對美國的出口。

「中國利用越南作為橋樑,持續參與下游產品對美國的出口— 這些產品通常涉及勞動力密集的最後組裝程序,而中國在這方面保持著明顯的比較優勢,」吳教授指出。「越南毗鄰中國,生產能力又具備不相上下的成本效益,這有利於其順利融入中國供應鏈。」

舉例而言,研究人員發現,在貿易戰開始之後,Nike 經過越南間接地對中國紡織品及鞋履產品出現的需求增加了153%,但從墨西哥進口的貨量卻很少。

墨西哥在上游產品方面的優勢

經由墨西哥而令間接聯繫大幅增加的情況出現於上游產品,尤其是化學品、塑膠或橡膠、金屬及機械工業。吳教授解釋:「這些上游產品通常進口到美國,繼而用於製造附加價值較高的產品。附加價值較高的產品需要更好的供應鏈反應能力,墨西哥鄰近美國的地理位置便成為一個主要優勢。」

吳教授進一步指出,實證證明了美國企業為應對貿易紛爭而採取了上述的策略。

例如,3M公司與中國的間接聯繫因通過墨西哥採購化學品、塑膠及橡膠產品而增加了20%,機械產品更帶來47%的增幅。能源動力管理公司Eaton,則經墨西哥在化學品、塑膠及橡膠產品方面與中國增加了123%的間接聯繫,另在金屬產品方面增加了94%。反之,兩家公司很少從越南進口。

檢視對直接供應商以外的依賴

是次研究強調有必要重新評估全球供應鏈的風險和依賴。吳教授指出:「在管理供應鏈風險時,不能忽略供應網絡中的次級供應商。」他建議企業不要只著眼於直接供應商,須重新檢視對更遠方供應商的依賴性,並積極評估其供應網絡與關鍵市場的接觸,以強化供應鏈。

此外,儘管貿易戰對中國企業構成了挑戰,但研究人員指出,由於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仍然難以完全被取代,企業仍可以善用第三方國家的市場繼續發展。「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越南和墨西哥的供應商在端對端的營運能力方面無法完全取代中國,並須繼續依賴中國的入口,令美中之間始絡維持著間接的聯繫,」吳教授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