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動的為師之樂

也許你會認為一位在同一地方任教十多年的教授會因為對工作熱誠褪減而變得刻板沉悶,甚至因循守舊。然而,賴漢榮博士卻非如此,無論在演講廳授課、課程規劃和管理以至從事研究工作時,他的眼中仍會迸發熠熠的神采,任何時候都會致力培育學生成為卓越人才,並把手上的工作做到最好。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商學院助理院長(本科課程)、管理學系高級講師及管理學理學碩士(MiM)課程聯席主任賴漢榮博士在中大任教已有十二年。在此之前,他在香港城市大學執教鞭亦達六載之久。

賴博士的事業發展多姿多采,除了教學,他亦曾在商界最前線工作,包括在人力資源部門,以及酒店、零售和市場行銷等領域擔任過不同職位,在亞洲多個地區累積了豐富的工作經驗。然而,賴漢榮博士一直不忘為人師表的初心,而他的人生路也從沒有離開這個初心。一切源自十七歲那年。

賴博士緬懷當年情況:「一晚我躺在床上,仰望天花,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夢想是在大學教書,向學生言傳身教,但並非在我出生的馬來西亞任教。自此以後,我便朝着這條為師之路進發。」

為師多年的賴博士已建立起自己的個人教學風格,而創新的教學方法為他贏得了多項殊榮和嘉譽,包括2018年榮獲中大博文教學獎,並先後於2010和2014年榮獲校長模範教學獎,還有2015至2017年的中大商學院傑出教學獎等。

賴博士的教學風格有何獨特之處?他表示自己的教學理念源於「有教無類」的中國哲學思想。

「教導大學生真的充滿挑戰性,在任何時候,教授都要兼任教練、師友、教師、輔導員、魔術師甚至技師。由於學生來自不同背景,實在沒有任何通用的方法能夠適合所有學生,所以我們作為教授的職責就是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獨特個性,從而啟發他們發揮潛能。耐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了耐心,我們便能夠激勵他們了解自己,並在畢業後造福社會。」

「教導大學生真的充滿挑戰性,在任何時候,教授都要兼任教練、師友、教師、輔導員、魔術師甚至技師。」──賴漢榮博士

賴博士回想自己初為人師時,以為自己的工作就是向學生講授教科書上的內容,後來他明白到教學的真諦在「育人」而非「教書」。

「做老師最重要的是尋找方法引導學生釋放潛能。因此,我強調四個『C』,即是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創造力(Creativity)、溝通(Communication)和協作(Collaboration)。」

為了以能夠打動學生的方式來啟發他們,賴博士經常在課堂上「說故事」,並認為這是非常有用的教學方式。他相信自己在國際商務方面所累積的豐富經驗能協助學生了解如何將學術知識與現實世界聯繫起來。

「『說故事』很重要,這種方法有助學生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我時常以現實世界的具體個案來解說教科書上的內容,好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把自己代入其中,其中有些個案更是我自己的經驗。與學生分享這些經歷,不是要吹噓自己有多了不起,而是讓他們從我的經驗中學習,不要犯上相同的錯誤。」

除了現身說法,賴博士還會採用體驗式教學法。他帶學生走出校園,鼓勵他們參加各類商業個案比賽。「荀子曾經說過:『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我嘗試將這種方法融入課堂學習,讓學生走入世界,也把世界帶進中大。」

「多參與能提高投入感,最終轉化為行動。」──賴漢榮博士

賴博士的第三種教學元素就是建立人際網絡。「學生群體極之多元化。課室內通常有70名學生左右,看到他們上課前,只顧在座位上各自各盯着自己的iPhone和iPad,我覺得實在很可惜。因此,我會要求學生每周輪換坐位,互相認識,不僅僅是點頭之交,而是要真正深入了解對方。當我要求學生進行分組研習時,會鼓勵他們確保小組混合來自香港、中國內地和海外的同學。我自己跟學生的聯繫也很重要,這可以讓我加深對學生的了解,畢竟我的職責不只是教書,而是要幫助學生發掘潛能。」

建立WhatsApp群組是賴博士與學生保持聯繫的方式之一。他曾擔任環球商業學國際貿易及中國企業課程主任五年半,其間通過獨立的WhatsApp群組與學生和舊生保持接觸。至今他已建立的群組多達60個。他笑言:「這些群組的用戶名單都很長,但我實在很高興,這讓我工作時樂在其中。」

賴博士帶領上述兩個課程時,吸引了不少尖子入讀,他嘗試安排他們參與所有相關活動、工作坊和遊學團。他說:「多參與能提高投入感,最終轉化為行動。」

說到投入感,賴博士一直全情投入到中大商學院的教學工作,他在擔任兩個環球商業課程主任時,還同時兼任中大商學院本科生課程的助理院長。面對繁重職務,他是如何同時兼顧教學、行政管理和研究工作呢?

最初,賴博士也懷疑自己能否勝任這麼繁重的職務,但他記得,當時任中大商學院副院長(本科課程)范建強教授邀請他出任有關職務時,中大商學院管理學系教授牧野成史曾鼓勵他。「當時牧野成史教授對我說:『John,你擔任教學工作這麼久,是時候接受新挑戰了——不僅在教學方面,也在課程管理方面。』我把這番勉勵的說話銘記於心,並且把握了這些機會。當然,要兼顧教學、行政管理和研究工作,並取得平衡實非易事,有如玩雜技一樣。因此我向牧野教授請教箇中訣竅。那一刻他直視着我,然後說:『犧牲!』」

「當學生畢業多年後,仍然記得我們這些『老餅』(形容『老前輩』的廣東俚語),還與我們聯絡;那管只是簡單一起吃頓便飯,或者喝咖啡和飲茶,細訴一下他們如何造福社會,我已感到十分欣慰。」──賴漢榮博士

賴博士強調,這不是平白的犧牲。「最終,我們只要明白到大家所付出的點滴貢獻都可以幫助學生學習過程中獲益,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喜歡自己的工作,上班便有如渡假般愉快。」

現時,賴博士是前年才開辦的MiM課程聯席課程主任。該課程讓學生可直接向管理層行政人員的目標進發,毋須等待三年及在商界工作累積經驗,再申請入讀工商管理碩士課程。MiM課程使命是滿足社會對通才,同時又能肩負起催化變革商界領袖的需求。課程的另一目標則是促進亞洲數碼經濟發展,培養「亞洲世紀的環球管理人才」。

賴博士評論道:「我們希望確保MiM課程內容以實務為本。在學期內,學生將與業界領導者保持緊密接觸。到目前為止,我們已安排了超過九項有業界領導者參與的活動。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我們將推出MiM論壇。課程最後設有一個「總結科目」(capstone course),帶領學生在香港以外地方,完成一個針對現實世界的諮詢項目。」

賴博士在中大商學院身兼三職,除了教學和擔任課程主任,還要從事研究工作。他的研究重點包括商業創新和網絡。他說:「我一直嘗試進行具公信力的研究,是我母校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畢業論文導師教授Steven Lui(管理學院副教授)啟發了我。我深信,要令研究與眾不同,不二法門之一是與業界夥伴緊密合作。我們不想從事一些只為刊登於學術期刊的研究,反而我希望自己做的研究,能為工商機構作出實質的貢獻,以協助它們邁向成功。」

賴博士曾為香港一個連鎖零售集團進行一項研究,這也是他畢生難忘的研究項目之一。當時他花了六個月走訪於香港、澳門、深圳、廣州、上海和北京開設的175間門市。「我到訪各門市觀察和學習,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體驗。這次經歷開放了我的心窗、思維和靈魂,而且我也可以把這次研究的經歷帶入教學之中。」

「學生完成大學課程或者畢業後,並不代表我們的工作就此告一段落。商學院全體教職員同事和我都抱有共同信念,就是每當畢業生回校分享經驗時,這一刻我們的角色才開始凸顯出來。」──賴漢榮博士

問到賴博士多年為師生涯中最難忘的事情時,他並非舉出單一事例,而是概括地說:「當學生畢業多年後,仍然記得我們這些『老餅』(形容『老前輩』的廣東俚語),還與我們聯絡;那管只是簡單一起吃頓便飯,或者喝咖啡和飲茶,細訴一下他們如何造福社會,我已感到十分欣慰。這些也是我覺到教學工作意義非凡的地方。」

事實上,賴博士對教學的一個最強烈信念就是它的「終身保證」。

「學生完成大學課程或者畢業後,並不代表我們的工作就此告一段落。商學院全體教職員同事和我都抱有共同信念,就是每當畢業生回校分享經驗時,這一刻我們的角色才開始凸顯出來。這證明了畢業生們能夠學以致用,而我亦會把他們與我分享的經歷與現屆學生分享。」賴博士娓娓道來時,雙眼閃出明亮的光彩。

賴博士如何以熱誠點亮人生,大家都十分清楚了解。他發現工作中最有趣的事情,就是每天都有新鮮事。他指出:「我嘗試在工作中尋找近藤麻理惠所指『令人怦然心動的事物』,使激情可以不斷延續下去。因此,我便不會覺得自己日常的教學工作變得刻板因循。」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