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如何加快中國電動車的普及

中國高鐵網絡的急速增長不僅便利遠行,亦為更環保的未來開路
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是氣候倡議者積極推動的一個願景。不論環保與否,電動車的崛起已顛覆了整個汽車產業。環顧全球,各大傳統汽車製造商近年紛紛加入電動車市場,在這股汽車革命浪潮中,中國的成績可謂無出其右。
根據彭博社報道,去年中國市場佔全球電動車銷量近三分之二,其次是歐洲及美國,分別佔17%及7%。國際能源署(IEA)的另一份報告顯示,於2024年中國汽車銷量近一半都是電動車。中國同時亦是電動車的生產重地,佔全球產量逾70%。
不少分析指出,當局對消費者的補貼和對產業的政策扶持是中國電動車成功的主因。然而,西方國家同樣有提供經濟誘因,但電動車普及率仍落後於中國。究竟中國的策略有何不同?這又如何影響市場的力量及消費者的選擇?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商學院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副教授楊揚表示:「許多國家愈來愈關注中國電動車的競爭優勢,以及其成功背後是否主要歸因於政府支持。」
楊教授認為,美國及歐盟在2024年底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反映日益緊張的貿易關係,以及中西方對於新能源技術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缺乏共識。就此,她在新一篇工作論文《高鐵與中國電動汽車快速普及之關係》中,發現一個常被忽略的關鍵因素:高鐵與電動車並非彼此的替代品,而是相輔而行的交通模式,兩者融合成一個促進並加速電動汽車普及的綜合體系。

「高鐵系統的擴張,是電動車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及銷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楊教授說。「我們的數據顯示,在研究期內電動車銷量的增長中,約有三分之一可歸因於高鐵連通性。」
近20年來,中國的高鐵網絡已成為全世界覆蓋範圍最廣、使用率最高的鐵路系統。中國國家鐵路集團計劃於2030年,把高鐵的線路總長由2024年底的4.8萬公里增加至約6萬公里。
讓駕駛電動車再無後顧之憂
雖然使用電動車可能既經濟實惠又環保,但對於潛在買家而言,其中有一大障礙,就是「續航焦慮」(Range anxiety)— 即使電池容量以及充電設施已大為改善,他們仍擔心車輛續航力不足,難以應付長途駕駛。研究發現,車輛買家始終揮之不去這個憂慮,尤其是在較惡劣的地理或氣候環境下。因此,對於只有一輛車的車主而言,傳統內燃機汽車往往仍是一個吸引的選擇。
高鐵的出現使長途旅程變得更為方便,亦能解決上述問題。消費者可以依賴電動車處理日常的短途行程;要作較長的旅程時則可選乘更快捷的高鐵。換言之,高鐵提升了電動車的整體實用性。「中國高鐵龐大而完善的網絡為中長距離旅程提供了一個可靠且具效率的選擇,彌補了電動車在這方面的缺點、減低續航焦慮,」楊教授表示。

楊教授與中大深圳經管學院助理教授李明、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方漢明和復旦大學助理教授王龍合作,全面分析了2010年至2023年的車輛登記資料,並比較中國內地逾300個地級行政區開通高鐵之前及之後,電動車市場佔有率及銷量的變化。
研究人員發現,在建設高鐵網絡後,電動車普及率會出現顯著增長,具體增幅會因地區而異。交通網絡的連接所帶來的便利在中國西部相對較少,這可能是由於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電動車相關基建不夠發達。同樣地,在中國東北地區,寒冷氣候影響電池性能,交通網絡發展帶來的效果亦不太明顯。
銜接其他政策帶來協同效應
研究進一步審查了2010年至2022年間,逾7,000份涉及電動車的政策檔案、2010年至2023年中國328個城市的電動車充電站資料,以及截至2023年中國道路基建和連通性的情況。結果證實,高鐵的連通性是一個獨立且重要的因素,有助電動車的迅速普及。
除良好的鐵路接駁網絡外,要提升電動車的普及程度,亦有賴地方產業政策、充電基礎設施以及經濟發展等其它因素的配合,建立一個全面的配套架構,以加強民眾對駕駛電動車的信心。
在建設了高鐵網絡的城市,消費補貼對於促進電動車普及尤其有效。而高鐵連接亦會帶來更多充電站。當兩者結合時,對電動車普及的正面影響比單靠任何一個因素都更大。

「在一方面,高鐵網絡的擴展可緩解消費者的續航焦慮,促使民眾接受電動車;另一方面,愈多人駕駛電動車,需求的凝聚會加快充電站的建設,而兩者相輔相成,能造福未來的消費者。」楊教授另補充道,高鐵網絡與其他基建及政策之間的協同效應,或可解釋為何擴展高鐵對電動車的普及具有持續且與日俱增的影響。
可持續發展綜合策略
本研究突破了以往將中國電動車市場主導地位簡單歸因於購車補貼和擴產政策的看法,呈現出更為細緻的圖景,並為全球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示。本研究的關鍵啟示在於,要加速電動車的轉型,不僅需要技術改進和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更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還需要發展一體化的交通體系。
「高鐵並非唯一的解決辦法,」楊教授指出。對於其他國家而言,重點在於意識到其他交通工具及設施可減輕長途旅行憂慮從而加快電動車的普及。「無論是高速鐵路、直通巴士網絡或是充電站,目的都是要建立公眾對電動車實用性的信心,尤其是那些要經常穿州過省、踏上長途旅程的人。」
與此同時,制定政策時必須考慮到區域差異,因地制宜,例如基建的承受能力、收入水準及旅行模式。楊教授說: 「政府可在較落後的地區提供更高的電動車購買補貼額,並在寒冷地區增建室內或恆溫充電站。」
楊教授最後強調,不論是運輸業還是其他行業,綜合規劃都非常重要,因為這能推動更大、更長遠的變革。「基建與科技的普及關係密不可分。把兩者相結合,能產生強大的協同效應,推動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