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儲蓄成為終身保障

歲月或會讓人累積人生智慧,卻不一定能帶來經濟富足。隨著亞洲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制定周全的退休計劃成了當務之急
亞洲各個經濟體都正在努力應對人口老化的挑戰。在人均壽命增加以及出生率下降的雙重影響下,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等地均出現人口老化趨勢。隨著長者人數持續上升,儲蓄不足應付退休所需,不少人將要面對缺乏財務保障的殘酷現實。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了2040年,中國達至退休年齡的人口將佔其總人口28%。為解決潛在的人口老化問題,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計劃於今年在全國範圍推出個人養老金制度,允許保險公司出售個人退休產品,以填補現有養老金系統中的空隙。自2022年底以來,該制度已在36個城市試行,結果好壞參半。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商學院金融學系譚炳照精算學教授李兆恆指出:「退休後,長者幾乎要完全依靠積蓄過活,問題是如何讓這筆財富在餘生中細水長流?」他又說:「銀行及保險業均有提供退休保障產品,使他們在晚年仍能享受財富自由。」
保險公司及銀行一直渴望進入中國的個人養老金市場。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a Securities Industry and Financial Markets Association,ASIFMA) 2023年發表的報告《中國養老金改革》預測,中國個人養老金市場的規模將於2030年增長至四萬億元人民幣(折合5,500億美元)。這些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頗為複雜,而且目標各異。
在今年7月的譚炳照精算學教授就職演講中,李教授發表了題為《安全着陸退休生活:一位精算師的觀點》之演講,當中闡述了幾種金融產品,針對長壽所帶來的財務風險。這些產品旨在讓長者把一生努力賺取到的積蓄轉化成一個更具保障的未來。

終身年金 終身收入
年金是一種長期保險產品,其目標是為長者提供穩定的退休收入。
假設有一位60歲的男士,擁有100萬美元積蓄,並想用這筆資金安享晚年,若投資利潤固定在5%年利率的回報,他有以下三種策略可選擇。
第一種選擇,他可使用本金投資的年金利息收入,每年賺取5%,即50,000美元;第二種選擇,他可以購買一個投資組合,在50年內每年獲得固定現金回報。按利率計算該投資組合的現金流的現值之後,估計他每年可收到約55,500美元。
第三,他可以向保險公司購買一種名為終身年金(Life annuity)的產品。假設保險公司不分成,终身年金產品亦不附帶其他特點,他可獲得70,500美元的年金收入,比早前提及的兩種投資選擇所提供的年收入為高。
李教授解釋:「這是因為保險公司向許多人出售年金產品,風險相近的投保人集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風險池,而保費收入亦聚集成一個資金池,為得享高壽的投保人提供生活費。」
以本港為例,不足五成的60歲男性能活到86歲。當中購買了終身年金的人把資金集中,共同支撐年金產品。他們只需要支付總成本的一半,便可在86歲以後繼續獲得收入。
李教授說:「這種做法讓投保人獲得終身年度收入,同時大幅降低成本,」
年金利息是影響年金收益的重要因素。投保人在選擇年金產品時,應了解其利率結構。穩定的年金利息能確保退休收入的可預測性,進一步提升生活保障。
變額年金帶來與市場表現掛鉤的收入
至於希望透過投資增加財富的長者,他們可選擇另一類稱為變額年金的產品,它包括累積期及支付期兩個階段。
在累積期階段,保金會被投資到一些共同基金或股票基金,投資的規模會根據市場表現而增長。提供產品的金融機構則能同時透過收取管理費等各種費用賺取收益。
李教授表示:「累積期一般安排在踏入退休年齡時結束,到那個時候,投資額應該已累積至一定水平。」
累積期結束後,支付期便緊接開始。領取年金的人通常有兩種選擇:一是將累計金額作為到期收益一筆過領取,這取決於一個最低金額保證。

李教授說:「如果累積期投資表現欠佳,導致在此階段結束時,累積到的資金少於原來的金額,這種保證便能提供保障。」他解釋:「若發生這種情況,視乎保證的具體條款,保險公司或會把最初的投資金額退還給投保人。」
在第二種選擇中,累積到的資金會變成「年金基數」。保險公司會保證按這基數的指定百分比向投保人終身派發年金,並定期從賬戶中扣除費用。當投保人百年歸老時,餘下金額將交予保單受益人。
李教授說: 「投資賬戶內的資金在投保人去世前已經耗盡的情況或許會出現,但由於有了保證,投保人仍可一直獲得收入。這些投資保證是變額年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把物業轉化為退休基金
逆按揭是另一種針對退休生活的產品,它讓擁有物業的長者借助物業的價值終身獲得收入。顧名思義,銀行會與逆按揭客戶訂立一個按揭貸款的框架,可以是提取一筆過現金、終生領取年金,或兩者兼有。
貸款利息隨時間累積,其餘額亦會不斷增加。進行逆按揭後,物業業權仍歸貸款人所有,他亦毋須向銀行作任何定期還款。最重要的是,貸款人可以繼續居住在物業中安享晚年。
李教授表示:「逆按揭的精髓在於償還貸款那一刻。當貸款人去世後,物業會被銀行出售,銷售收益將用於償還貸款。」

當樓市表現良好,物業的價值在到期日高於貸款額時,售樓所得款項先會用以還清貸款,餘額將歸合法繼承人所有。相反,當市場不景、出售所得不足償還貸款時,由於逆按揭附帶「無追索權」條款,合法繼承人並不須要就虧損承擔責任。
李教授指出: 「逆按揭的特點與金融產品有關,亦與保險有關,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
動盪時期的風險管理
提供退休產品涉及管理多種風險。「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為變額年金提供投資保證相等於向年金持有人賣出一個認沽期權。」
認沽期權是一份金融合約,持有人有權利(而非責任)於到期日按行使價出售相關資產。以股票A的認沽期權為例,到期日為90天,目前股價為100美元,行使價定於85美元。若股價在90天內跌至70美元,認沽期權持有人可從市場購入股票,再運用期權以85美元出售股票,從而即時獲利。但如果股票價格漲至120美元,期權持有者可選擇不行使期權,因為高買低賣會招致損失。
李教授分析道:「認沽期權對個人買家有利,因為它保障買方避開市場下行的投資風險;但對提供產品的賣方而言情況卻相反 — 期權使他們面臨龐大的系統性風險。在變額年金方面,金融機構通常出售許多種變額年金合約,每種都包含一些保證。若出現全球經濟衰退或股市暴跌,受保障的一方大多會要求索償,如果沒有適當的風險管理,會造成巨大的財務壓力。」
儘管投資保證的運作模式與認沽期權相似,但它們比股市更為複雜。其中一個因素是沒有一個確定的到期日,亦無法事先知道客戶會否在累積期結束前過身。
同樣地,在逆按揭中加入「無追索權」條款相當於向貸款人賣出認沽期權。李教授說:「因為『無追索權』條款規定,如果房產價值低於貸款額,賣方須承擔損失和差額。」
管理風險池需要大量資源,而要對沖與認沽期權相關的風險,成本亦相當高昂,這是金融機構向貸款人收取費用的原因。李教授補充道:「因此,在選擇這些產品時,大家應該首先認清並理解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