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冀引領減塑新浪潮 引進「額外性」戳破漂綠假象
塑膠問題敲響全球警號,有研究指,遠至雲層,近至我們的頸動脈中都發現含有微塑膠。2022 年 3 月,聯合國環境大會確立《全球塑膠公約》,超過170個國家承諾於今年內制定法規,阻止塑膠污染惡化。除了政府加強監管外,商界在利潤最大化的前題下,如何與各界攜手一同管控廢塑膠,為當下對人類文明迫在眉睫的挑戰創造轉機。
廢塑膠回收複雜難建循環經濟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商學院決策、營運與科技學系系主任周翔教授指出,塑膠為化學聚合物,種類繁多,令回收極為複雜困難;加上塑膠是石油副產品,供應充裕,原生塑膠的價格大多比再生塑膠更便宜,導致全球各地的塑膠回收業一直難以建立可持續的營運生態系統,亦令大量塑膠產品至今仍採用線型經濟,使用後未經處理遭直接丟棄。據聯合國的報告顯示,自上世紀中期塑膠被廣泛應用至2017年以來,全球共產生了 80 億公噸塑膠垃圾,而被回收的塑膠卻不足一成,絕大部分仍然殘流於堆填區或流進海洋。
此外,部份發達國家更輾轉將廢塑料出口至發展中國家,令塑膠成為「廢物殖民主義」現象中最常見的廢料之一。這些低收入國家欠缺足夠設施和技術處理如此龐大數量的洋垃圾,最終只能直接焚燒、堆填或棄於海上。根據一項海洋垃圾研究,東南亞已成為世界上海洋塑膠廢物的最大來源。2021 年,全球海洋塑膠污染的十大來源國,有六個位於東南亞,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緬甸、越南和泰國,產量佔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這些廢塑料隨海飄浮,繼而分解成微塑膠進入食物鏈,危及人類健康以至環球生態。
全球各地的塑膠回收業難以建立可持續的營運生態系統,令大量塑膠產品至今仍採用線型經濟,使用後未經處理遭直接丟棄
區塊鏈商業模式應對廢塑問題
面對此等環境威脅的同時,不少環保企業看準發展新商業模式的契機,包括總部設於加拿大的社會企業Plastic Bank。他們開發了一個流動應用程式,利用區塊鏈技術,將發展中國家的塑膠收集者與處理廢料的商戶對接,並追縱再生塑膠的源頭。回收者可根據收集到的塑膠得到獎賞,用以兌換白米、食油、肥皂等日用品,甚至繳付學費。
周教授及他的博士生於2021年與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合作,撰寫題為《海洋塑膠回收業中的創新商業模式》的研究,探討Plastic Bank、rePurpose Global、#tide等公司的創新商業模式如何同時滿足環境、社會和經濟三大需求。研究焦點在於兩種綠色產品:「塑膠補償」和「責任塑膠」。
「塑膠補償」概念類似碳補償,即透過向回收和環保計劃提供財政資助,購買「塑膠權」,以補償民眾或企業無法避免產生的廢塑膠。而「責任塑膠」則指經認證以符合道德方式採購和分類的廢塑膠,其成本比一般廢塑膠為高,但有些大企業為了減低其生態足跡及提升品牌形象,會採用「責任塑膠」取代原生塑膠作為產品或包裝原料。
周翔教授的研究發現,當企業僅單獨出售「塑膠補償」或「責任塑膠」時,其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以至盈利能力,取決於它們的市場規模,而這個市場規模乃受社會環保意識和政府監管所影響;但若企業同時售賣兩種產品,總體回收塑膠數量和企業利潤均會因協同效應而顯著增加。如果在環保意識較高的地區,這種業務模式對提升回收量和利潤更為明顯。
周教授指,透過建立一個健全的塑膠回收生態系統,這類社會企業能完成三重使命——增加廢塑膠回收量、提升發展中國家回收者的生活水平,並協助企業達至盈利。
周翔教授指,企業同時出售「塑膠補償」和「責任塑膠」,社會總體回收塑膠數量和企業利潤均會因協同效應而顯著增加
以「額外性」建構信任推動真減塑
信任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周教授察覺到投資者在評鑑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表現時,比以往抱有更高的懷疑態度。這情況部分源於商界已提倡ESG多年仍未見具體成效,加上企業「漂綠」情況日漸浮面,打擊公眾及投資者信心。
因此,「額外性」概念便應運而生。「額外性」也是源於碳補償,用以評估目前的可持續發展工作,有否提供全新或額外的內涵,從而創造原本不存在的環保效益。以碳補償中的「額外性」為例,一項英國研究指出,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所支持的一項印度風力發電廠計劃, 1350 台風力發電機中,估計有 52% 不需依賴出售碳權的收入也一樣能建成,說明這項計劃的「額外性」不足。
周教授相信「額外性」概念同樣適用於塑膠補償市場,企業必須證明所收集或回收的塑膠,在沒有相關項目的情況下,是不能被處理的,以防止企業濫用塑膠補償市場作為漂綠手段。購買塑膠權的企業必須確保其抵銷項目能提供真確、可衡量及可審核的環境利益,以令其減塑聲明切實可信。這不但能建立公眾對塑膠補償市場的信任,更能彰顯商界牽頭減塑的決心,喚起公眾關注,以行動激發行動。
周教授的研究揭示,引入「額外性」會增加企業成本,因此企業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可能會減低。儘管如此,他仍然認為「額外性」是發展可信塑膠補償市場的根基:「企業要在新時代的營運模式裡著重額外性,就要不斷優化生產的驅動力。循環再造或者綠色項目都要具備市場化概念,不單強調可追蹤和可核算,更要產生更多正面影響,創造價值。」同時出售「塑膠補償」或「責任塑膠」能抵消引入「額外性」的負面影響,這進一步證明混合模式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