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件製造商能否超越現狀?

OEM-global-value-chain

原始設備製造商依賴產業鏈龍頭企業客戶提供技術及品牌價值,欠缺投資於創新及自我提升的誘因,它們應如何打破這一局限?

世界在經歷了多年高速全球化的過程後變得非常緊密融合,如今跨區域協作已是營商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過去幾年晶片供應的短缺對多個行業造成打擊,清晰地展現了全球價值鏈對經濟的主導力量。這場危機凸顯出作為產業鏈上龍頭企業的跨國公司須要加強與原始設備製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的合作,以確保其全球產業鏈運作暢順。

這種關係在涉及大量特定零件或貨物的龐大產業中尤為常見。例如,各大汽車製造商一向都會使用由OEMs製造的零件生產汽車;近年聲名鵲起的鴻海集團、台積電和華為等電子零件及半導體製造廠,則以生產智能手提電話及電腦的零件而為人所熟悉。

雖然OEMs在現代工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惟僅有少數製造商能夠脫穎而出,成功地實現自我提升。面對國際貿易競爭加劇,各大品牌或龍頭企業均採取策略,致力維持其主導地位;OEMs 則由於對龍頭企業的依賴而處於弱勢,雙方關係變得不平衡。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商學院管理學系教授馬旭飛表示: 「產業鏈龍頭企業擁有強大的全球資源協調能力,能為OEMs 在銷售渠道及財務上提供支援。」

「龍頭企業在選擇OEMs時,會優先考慮成本競爭力及組裝效率。OEMs 要與這些企業持續地合作,便須管理成本結構、降低潛在風險﹐它們會因此而壓縮對技術創新的投資。」

OEM
各大汽車製造商一向都會使用由OEMs製造的零件生產汽車。

為解釋這不對稱的現象,馬教授聯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鄧子梁以及中山大學助理教授朱紫嫣就兩者的關係進行研究,並找到了問題的根源:OEMs 對龍頭企業的依賴窒礙它們進行技術提升。

「技術及品牌資產擁有權的不對稱,是龍頭企業與OEMs 之間權力失衡的根本原因,」馬教授指出。「OEMs 可通過加強其創新能力、找到替代合作夥伴、與其他OEMs合作共享資源及知識,並爭取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實現在全球價值鏈中更具可持續性的增長,來加強其談判籌碼,繼而打破對龍頭企業依賴的局面。」

如何擺脫依賴

在題為《全球價值鏈中的交易型依賴及技術提升》的研究中,馬教授及其團隊從海關總署、國家統計局及科學技術部等多個中國政府機構的公開數據中,收集了2007年至2014年間大量中國OEMs 縱向樣本數據。

研究人員把外資及國有OEMs 排除在樣本之外 ,以確保研究對象並非跨國企業的附屬製造商,以及沒有受到政府計劃性干預。他們最後採用的數據涵蓋來自968家OEMs 的分類資訊,包括研發及專利申請。

分析顯示,收入來源嚴重依賴按客戶要求生產貨品的OEMs  提升技術的能力較弱,因此,嘗試減低這一依賴、重新平衡與龍頭企業客戶的權力關係也許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這一發現符合權力依賴理論中所指,談判能力較弱的企業較少投資於創新及技術提升。

馬教授補充道:「沒有技術資源,OEMs  便難以找到新的合作夥伴,只能不斷依賴龍頭企業,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研究人員另發現,一些與技術相關的因素可以減輕這種依賴。具體而言,具備先進技術水平、於技術密集型行業中擁有合作關係,或在智識產權保障健全的地區經營,會令OEMs 較有可能採取提升技術的舉措,即使它們對龍頭企業仍然十分依賴。

「擁有充裕的技術資源能使OEMs 在提升技術方面更靈活、更具自主權,從而減少對龍頭企業的依賴,」馬教授解釋。「技術密集型行業的龍頭企業一般會更積極地參與重新設計合作廠商的管理系統、改善工廠佈局及培訓僱員,以建立並提高廠方的技術能力。OEMs 可選擇在這類行業中發展合作夥伴關係。」

在制度薄弱的環境中,交易型依賴對OEMs的影響更為嚴重。這意味著,管治質素及智識產權的保障度等制度因素,可對權力不對稱的交易型依賴與提升技術之間的關係產生重大影響。

「OEMs 可選擇在智識產權保障較大的地區進行技術升級,」馬教授說。「加強保障智識產權會降低技術被侵權的風險,這使OEMs 的研發活動更具正當性,不會引起龍頭企業的懷疑和報復動機。如此一來,OEMs 便可更安全地進行技術升級。」

營造公平環境

鑒於OEMs 與龍頭公司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權力不平等,馬教授進一步解釋了全球價值鏈中五種不同類型的管治模式。市場型管治(Market governance)是一種純粹基於交易的關係,在這種模式中,製造方受到采購方的影響最小;在另一極端是建基於股權控制關係的層級型管治(Hierarchy governance),這意味著龍頭企業會在內部進行產品開發和製造。而模組型(Modular)、關係型(Relational)及受制型(Captive)則是混合了兩個極端的管治模式,在這三個模式中,OEMs 會缺乏技術能力,且只會專注於確保成本效益。

馬教授說: 「不同類型的全球價值鏈管治方式對OEMs 與龍頭企業之間的關係具有不同的影響,主要區別在於權力不平衡的程度。」

大多數OEMs 採用多於一種的管治類型,不斷從一種類型轉移至另一種。OEMs 的技術升級可被視為一種「回避」策略,以減少對龍頭企業的依賴並減少權力的失衡。因此,最理想的全球價值鏈管治取決於具體情況,以及供應鏈內各公司之間的權力關係和技術水平。

「在這個去全球化加上後疫情的時代,全球價值鏈重組的趨勢很明顯,」馬教授提出。「供應的不穩定促使龍頭企業轉換新的合作夥伴,同時為OEMs 在保持成本優勢方面帶來巨大壓力。」

此外,政策制定者亦可通過實施支持發展本地科技水平及鼓勵企業間合作的政策,在促進更平衡的權力關係方面發揮作用。

儘管是次研究的樣本主要集中在中國電子行業的OEMs ,但馬教授相信,這些研究結果可以推演至其他行業及地區。他指出: 「多個行業都有出現全球價值鏈中不對稱的依賴和權力關係。不論是在製造業、服務業,還是數碼平台領域,供應商在組裝、加工或其他服務方面往往依賴龍頭公司。」

由此可以推論,其他存在類似的權力不平衡和依賴關係的行業內,其供應商也可能面臨類似的問題。然而,馬教授提醒,在應用研究結果時,須要考慮到行業特定的因素及背景。不同行業有不同的情況,這些差異或會影響最終結果。

他最後表示:「未來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討其他行業的權力關係,並把行業特有的技術條件、市場環境納入考量。另外,這個問題與發展中國家及新興經濟體更為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