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準備 勇闖電競新天地

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張焯然(Clearence Cheung)(工商管理學士2013) 自小熱愛電玩遊戲,畢業後加盟Google負責廣告事務和YouTube內容管理。數年後,他與夥伴共創數碼行銷公司,未幾更成立女子職業電競隊,勇闖電競業;其電競隊旋即獲英皇電競收購,而他更被羅致旗下出任電競業務總監。能把熱誠化作事業,Clearence歸因於凡事早作準備,當機會到來叩門時便能及時把握!大學時期積極「儲氣」 凝聚實力

商科出身的Clearence早在十歲時已嶄露商業才華。他自小熱愛網上遊戲,除了自娛外,更把打機化為一盤生意,運用遊戲秘技取得玩家們趨之若騖的武器,再轉讓圖利,如此每月竟有過千元收入。

Clearence的中大生活非常充實,除了努力學習外,他自二年級起先後從事五份實習工作,包括活動策劃、數碼行銷、市場調查等。他認為課堂理論結合實際經驗更為全面,而豐富的實習經驗亦有助他在同輩中脫穎而出。畢業後,Clearence獲得資訊科技巨擘Google青睞,原因之一正是其工作經驗勝過其他應屆畢業的競爭對手。

Clearence(右一)在大學時期參與了學長計劃並成為中大EMBA課程主任陳志輝教授(左二)的學員,期間跟隨陳教授認識到許多商界翹楚。

憑眼光與人脈作武器 成功「升呢」

Clearence在Google歷任不同職務,包括照顧廣告客戶和廣告代理,其後更擔任YouTube香港合作夥伴經理,負責協調品牌跟YouTuber的合作方案,帶動YouTuber成長,事業發展令人羡慕。然而,怕沉悶、愛創新的他絕不希望那是人生唯一的工作。隨著社交媒體大行其道,足以左右消費選擇的KOL(關鍵意見領袖)乘勢群起。Clearence看准當中的市場契機,毅然離開服務了四年的Google,與拍檔關籲庭(Elton Kwan)(工商管理學士2013)共創數碼行銷公司「正牙」。

「正牙」專門打造數碼行銷方案,Clearence運用一路以來建立起的人脈網路,促成客戶與KOL之間的合作關係,而Elton則負責影片創作。想不到一家成本超低的二人公司,開業數月營業額已逾300多萬,並贏得2017前海深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香港區初創團隊組冠軍。

Clearence(右)夥拍大學同學Elton創立數碼行銷公司「正牙」,並贏得2017前海深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香港區初創團隊組冠軍

保持熱誠 —— 成功的超級必殺技

後來,Clearence忽發奇想:與其為別的KOL作嫁衣裳,何不自行培育?他熱愛電玩,素有留意電競行情,察覺當時尚無電競KOL冒起,於是成立女子職業電競隊Stinga。不出兩個月,Stinga迅即被英皇電競收購,而Clearence亦轉到英皇旗下出任電競業務總監。

電子競技由於不受語言限制,已媲美足球、籃球等實體競技成為全球熱捧的觀賞項目。據報,2017年電玩遊戲《英雄聯盟》的全球觀眾人數已超越美國NBA職業籃球賽。除了聯賽門券、轉播費用等直接收益,電競更會帶動遊戲裝置、旅遊觀光等其他產業鏈,帶來龐大的經濟產出。去年全球電競市場收入約7億美元,並將繼續倍增。

目前,Clearence除了負責拓展公司的電競業務,包括廣告贊助、媒體宣傳、品牌合作等,還要就本地電競發展向政府提供意見,並統籌英皇跟學界合辦的電競文憑課程,培育人才。該課程內容涵蓋電競行業生態、融資訣竅、戰隊管理、賽事評述等課題,他本人更親身教授活動策劃,課程甫一推出迅即額滿。

Clearence(右一)創立的數碼行銷公司「正牙」成立女子職業電競隊Stinga

終極「大佬」—— 港人對電競的普遍謬誤

本地電競業發展前路充滿挑戰。「環顧世界電競業,中國內地有騰訊等電玩龍頭背書,臺灣有半導體工業支持,韓國以至歐美有政府大力推動,而香港在欠缺優勢下發展緩慢,就連一個電競場館也沒有。」然而,Clearence認為最大障礙來自人們對電競的誤解。「電競已是全球化的龐大產業,但很多人仍以為電競只是打機。打機玩家跟電競選手層次完全不同,後者訓練量多達每天16小時,少點毅力也不行。我最希望未來能協助電競業取得香港人的認同。」

儘管市場狹小,但香港電競選手卻能在夾縫中茁壯成長。「他們的特質是頭腦靈活,抗壓力強。在剛結束的2018亞運會中,六項電競賽事裡香港有四項取得亞運入場券,最終更在《爐石戰記》項目贏得亞運金牌,足證實力非凡!」

對於有志投身電競的朋友,Clearence奉勸必先完成學業,不要把它作為逃避學業的藉口;其次要認清自己是否具備電競選手的熱誠,抑或只是一名酷愛打機的玩家。「有熱誠才願意付出,正如我和其他同事一樣。」

如能把打機那份熱誠帶到現實世界,要在人生遊戲中完勝又有何難?

(右起)Clearence作為英皇電競業務總監聯同CGA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周啟康及香港電競總會會長楊全盛與學界合作,推出首個政府認可的電競文憑課程

 

原文於 CUHK Business School Alumni Portal 刊登,獲中大商學院校友及企業事務辦公室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