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人工智能潛力 重新想像亞洲發展

人工智能的興起正重塑全球社會經濟格局。然而,正當我們展望人工智能技術下一個突破的同時,全球有約三分之一人口仍未與互聯網連接。根據聯合國數據,訓練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的全球百大高性能計算集群,無一位於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和科技鴻溝的挑戰下,人工智能會否進一步加劇不平等與貧窮?

亞洲開發銀行首席信息官和信息技術部門總幹事洪勁松(工商管理學士1991、工商管理博士生)認為全球資源分配不均是現實,但她同時對人工智能在發展中國家可發揮的潛力充滿信心。

從內到外的革新

洪勁松正積極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融入亞洲開發銀行的運作與分析,挖掘機構於過去半個世紀積累下來的知識,總結實戰經驗並研發切實可行的方案。

洪勁松指出:「無論是修建道路、醫院、水利設施,還是太陽能發電站,多年來我們編寫了大量報告,當中蘊藏豐富知識。」生成式人工智能可從海量數據中快速提取有用的見解,幫助亞洲開發銀行進行精準評估,並為成員國提供建議。

人工智能還有效地整合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提升亞洲開發銀行對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和金融市場波動的風險預測能力,讓機構的部署能早佔先機。

從道路到太陽能發電廠,洪勁松指亞洲開發銀行正利用人工智能從海量數據中提取出精確的見解和知識。(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分層推進實地轉型

人工智能一方面提高亞洲開發銀行為成員國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問題是,如何將這些潛力轉化為在地的具體成果?

洪勁松相信,人工智能可促使發展中國家實現前所未見的增長,但各國經濟轉型的速度和範圍存在巨大差異。她建議根據成員國的數碼化發展水平,採取分層策略,以滿足不同需求。

例如,在烏茲別克及部分中亞國家,人工智能支援的數碼平台能優化道路建設等基建決策,確保其符合國際安全標準,減少碳排放。而其他國家則可制定針對性的數碼化發展策略,推動旅遊、醫療及農業等行業增長,同時解決如食水、衛生設施和能源供應等基建問題。洪勁松補充道:「我們會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協助這些國家發展所需的數碼能力。」

洪勁松認為,須根據亞洲發展中國家不同的數碼成熟程度,採取分層方法,運用人工智能應對其特定發展需求。

奠定發展基石

對於某些國家而言,當務之急是建立穩固的數碼基建。例如,許多偏遠的太平洋島國缺乏海底光纖電纜,導致約八成人口無法連接互聯網。這反映出全球南北之間的通訊技術分配不均,使數碼鴻溝日益擴大,限制了某些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洪勁松指出:「如何為這些地區提供具包容性且價格相宜的互聯網連接,同時提升當地居民的數碼素養,並加強網絡安全?這都是我們作為開發銀行的工作。」

當硬件基建完成後,確保當地勞動力具備相應的數碼技能亦同樣重要。在這方面,以人工智能輔助教育,有望帶來轉機。過去四十年間,數碼技術已充份展示出改變教育的潛力,加上近年人工智能的突破,更令個人化學習大行其道,即使在教育資源有限的偏遠地區,也能有效改善教育質素和識字率。

數碼鴻溝突顯出不同地域在獲取通訊技術上的巨大差異,影響各地社會經濟格局。(圖片由 DALL-E 生成)

管控人工智能的偏見

雖然數碼基礎設施相當重要,但我們的視野須超越技術範疇。隨著人工智能對我們生活影響漸廣,從個人生活乃至國家決策,我們更應思考如何兼顧批判思維及道德考量,以確保人工智能的公平與包容性。

洪勁松舉例說明:「在某些農村社會,當地男性通常擁有更長的信貸記錄及工作經歷。因此,若職員只依靠銀行數據批核貸款,女性獲批的比例只有百分之20。然而,若將女性小農的貸款比例提高百分之40,她們將能購入更多種子,種植下一季的農作物,從而得到更豐厚的回報,她們的信貸記錄便得以改善。在這例子下,人為干預對促進數據公平是關鍵。」

為應對這些挑戰,洪勁松正為亞洲開發銀行制定一套「負責任使用人工智能框架」,涵蓋私隱、安全性、可靠度、問責、透明度和人類參與等問題。隨著人工智能日漸普及,其改變社會的潛力日益強大,但這種變革須以人文價值為核心,方能實現共融共享的全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