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校友論壇2020:商界領袖如何從新冠疫情「復甦•重建•振興」?

新冠疫情顛覆全球,如何才能夠「復甦•重建•振興」?商界領袖及智者分享真知灼見,為我們照亮前路

新冠疫情令全球經濟增長和商業活動停頓,今後的領袖必須高瞻遠矚和適應未來新常態,還要具有創新思維,才可在這個嚴峻處境下克服種種挑戰,邁步向前。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商學院於2020年11及12月舉辦萬眾期待的第二屆「全球校友論壇」,眾位名人嘉賓圍繞上述議題分享獨到見解,為參加者帶來啟示。今年活動以「復甦•重建•振興」為題,旨在探索個人、企業和經濟體的前進方向,不僅探討如何從新冠疫情所帶來的經濟衝擊中復甦,也討論如何重建個人事業以至振興企業和品牌,在新常態下取得更大成功。

基於社交距離限制,本年度「全球校友論壇」改以網上形式進行,連續三個星期舉行三場不同語言的名人講座。逆境中蘊藏機遇,新形式讓中國內地、香港以及新加坡、韓國、英國和美國等全球各地的中大商學院校友一起參與,縱使分隔千里仍可聚首一堂。這項盛事今年首次開放讓中大商學校的相關人士參加,讓他們親身了解使中大商學院畢業生出類拔萃的獨到之處。 

除了深入淺出的講座,我們還舉行了一系列網上籌款拍賣活動,參加者可競投一系列別具價值和意義的珍品和體驗,包括與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一起享用下午茶、與本地商界領袖共進晚餐,以及書法作品和親筆簽名著作。競投活動所得款項將用於中大商學院的發展基金,支持教育、研究,以至環球聯繫及優化設施等多方面的發展。

棄其舊而新是圖?

(左起) 嘉賓講者香港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副主席兼集團行政總裁王維基,中原集團創辨人兼主席施永青,及主持人中大商學院創業專業應用副教授陳志邦博士

第一講以廣東話進行,兩位名人嘉賓分別是中原集團創辨人兼主席施永青,以及香港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副主席兼集團行政總裁王維基。當今疫情帶來急劇變化,企業處身在夾縫之中,一面是建基於有形資產的舊經濟,另一面是運用尖端科技開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新經濟,應該何去何從?兩位知名本港商界巨人分享了寶貴經驗和獨到觀點。

「這次疫情也有正面之處,就是迫使我們向前邁進。」
— 施永青

施永青先生表示:「成功的企業通常緬懷過去輝煌,因此較不願求變。這次疫情也有正面之處,就是迫使我們向前邁進。」

施先生表示,香港傳統行業包括房地產代理可以考慮改用「互聯網+」模式,即是利用額外的網上服務來補足傳統商業活動,例如他的公司已提供採用虛擬現實(VR)技術的網上「睇樓」服務。

「最重要是你能夠幻想十年後的景況。」
— 王維基

另一方面,一手建立了全港最大型網上購物平台HKTVmall的王維基先生雖然是「新經濟」的成功典範,但他強調新舊經濟其實相輔相成,兩者可以共存。

王先生表示:「舉個例子,若你想當Uber司機,你仍然需要一輛實體車。科技只是現有商業模式上的另一層結構。最重要是你能夠幻想十年後的景況。我們不能阻止科技進步,但可以改變自我以迎合未來。」

兩位講者均指出,使用科技增強現有模式時要靈活及富於想像力,這就是革新的精義。他們補充說,香港的年輕一代必須準備適應新科技所帶來的轉變,大學生在選擇主修科時應該仔細考慮。畢業於中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的王先生表示:「大學不僅是學習實用技能的地方,也是傳授新思維方式的場所。如果你的思維具有批判性和創造力,即使在最艱難的時期,你也懂得如何為自己開創有利條件。」

新冠肺炎疫情及中美摩擦雙重背景下的中國經濟發展

(左起) 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教授顧朝陽及嘉賓講者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教授

作為推動全球增長的引擎,中國在新冠疫情下重建經濟之路,還有持續的中美摩擦,都是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因素。第二講以此為焦點,邀得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兼前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林毅夫教授以普通話為我們深入探討箇中情況。

林教授表示:「明年將充滿不確定性。如果新冠疫苖不僅只讓一兩個國家接種,而是所有受影響國家,那麼中國GDP將以相對較快的速度增長。」林教授引用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預測中國在2021年的增長率將達到8.2%。

「中美之間的真正問題,在於現時領先的一方抗拒對方很可能會後來居上的事實。」
— 林毅夫教授

雖然抗疫措施窒礙了中國經濟增長,但林教授強調,中國這個亞洲經濟巨人與美國之間的摩擦,才是決定全球經濟復甦的更重要因素。他說,即使新美國總統拜登就任,中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摩擦在短期內仍可能持續,全球必須作好準備。

林教授表示:「中美之間的真正問題,在於現時領先的一方抗拒對方很可能會後來居上的事實。新任美國總統的措辭或許會較文明,但問題本質根本沒有改變。」

林教授指出,中美經濟脫鉤對後者甚至其他西方國家都沒有好處,因為中國是其產品的主要市場,特別在科技產品方面。林教授表示,為了應對摩擦持續,中國應繼續保持快速發展,並深化經濟改革和開放政策。首先,中國必須尋求提高人均GDP,這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和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

「全球化機械人」崛起

(左起)主持人中大商學院偉倫金融學教授陳家樂及嘉賓講者日內瓦高級國際關係及發展學院國際經濟學教授鮑德溫教授

最後的第三講以英語進行,由瑞士日內瓦高級國際關係及發展學院國際經濟學教授鮑德溫教授主講,他曾擔任前美國總統布殊屬下經濟顧問委員會的高級經濟師。

鮑德溫以他自創的詞彙「全球化機械人」(Globotics)進行講解,這個詞由「全球化」(Globalisation)和「機械人」(Robotics)兩個熱門詞語合成。他表示數碼科技促進自動化和全球化,正加快白領和專業職位的演變。

這不僅影響了法律、醫療以至新聞及金融等高增值白領工作,甚至如數據輸入之類等平凡職位也未能倖免。雖然商界過去也面對過離岸外判和自動化等問題,但今次的浪潮卻有所不同,不僅首次波及白領專業,而且因為新冠疫情推波助瀾而更加猛烈。

電腦技術發展在過去五年來突飛猛進,於識別自然語音和翻譯外語等複雜任務方面有長足進步,令機器學習日益成熟而且廣泛應用,促進了這些高增值工作的自動化。

鮑德溫教授說:「遠程遷移(Telemigration)和軟件自動化將會令幾乎所有服務性職位產生一定變化,但只有極少數職位會完全消失,因為總有些事情是機器不能勝任的。在短期到中期,這些新科技令職位流失的速度比開創其他職位更快,因此將帶來陣痛。鮑德溫教授說:「好消息是新職位仍然會出現,像以往一樣。」他補充說,有些職位無法自動化或外判至海外,將帶來機會。」

這包括「人性化」的工作,例如需要高超創作力、道德判斷、應對未知情況、管理和激勵大群人或要具備同理心的職位。他補充說,無法遙距完成的工作也將帶來機遇。

「在短期來看,數碼科技更迅速令職位流失,並取而代之,面前的挑戰就是如何應對這個過渡情況。」
— 鮑德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