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藉“内部债务”融资

面对波动的经济环境,企业如何挣扎求存,在减少借贷风险之余,仍然能够进行适度投资以维持业务增长?这并非易事,但对于某些企业而言,日本企业一种过去数十年来秘藏自珍的金融工具,可能提供了一种答案。

这种日本企业独有的融资工具便是员工内部存款计划(Employee Deposit Programme, EDP),或称为“社内预金制度”。对于寻求成本较低的融资,同时又不想花费额外支出便可为员工提供福利的企业来说,或许是十分实用的备选融资方案。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系教授Sudipto Dasgupta联同香港城巿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张子龙、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林宇鹏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商学院教授山田健携手对社内预金制度进行了一项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在日本以外灵活运用这种“秘密”工具来帮助急需现金周转的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的可能性。

这项题为《从日本社内预金制度审视员工内部债务如何影响企业的风险行为》的研究对提供和没有提供员工内部存款计划的企业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象涵盖1998至2007年间运营的日本企业。这是历来首个探讨普通员工“内部债务”及其影响的研究。以往的同类研究皆着重探讨高级管理层的内部债务所有权。

“社内预金制度”是甚么?

社内预金早在十九世纪已在日本出现,但除了少数个别例子外,在其他国家鲜有所闻。社内预金是一种“内部债务”,类似于当代各国企业中常见的退休金和延期酬金;但后者通常专为高级行政人员而设。这类管理层内部债务的特点是把高级行政人员(包括行政总裁)的财产与公司捆绑在一起,促使行政总裁在作出决策时更审慎及更负责,从而能有效降低借贷成本。这类计划受到信贷机构的欢迎,因为他们倾向于借钱给投资风险较低的企业。

社内预金的作用与延期酬金类似,区别在于社内预金的对象是普通员工而非高层管理人员。企业推出社内预金的原意是希望藉有关计划加强员工和企业之间的互信、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福利从而提高士气和生产力。作为公司员工福利的一部分,社内预金在1952至2001年间受到日本政府厚生劳动省的监管。社内预金初具规模后,企业开始将之视为债务融资的来源,甚至比银行贷款更为热门。

“参加了社内预金的员工有动机去监察公司的运营和策略。” —— Sudipto Dasgupta教授

提供社内预金的公司,通常都是坐拥大量有形资产的大型企业。

虽然社内预金在日本很普遍,但绝不是日本企业的专利。个别欧洲国家(例如法国和意大利)的企业,还有台湾和印度的公司,都设有不同类型的员工内部债务制度。

社内预金的运作原理

社内预金就像是企业内部的银行。企业从员工薪酬中扣除指定的金额存入员工个人账户,就像存入银行储蓄户口一样。此后,员工只要提交书面要求便可以随时取回款项,企业有法律责任需要立即退还员工的存款,不得拖延。

社内预金账户与银行账户的最大分别在于社内预金的存款不受保障,而银行存款则由政府提供以一千万日元为上限的保障。由于社内预金存款缺乏保障,员工面对的风险亦相对较高。万一公司破产,员工所能取回存款的金额需视乎企业的清盘价值而定。

Dasgupta教授指出:“虽然员工表面上看来较易吃亏,但他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公司,是非日本企业难以想象的。参加了社内预金的员工有动机去监察公司的营运和策略,因为他们关心公司如何运用他们辛劳赚来的钱。他们押上了积蓄,可以说是公司的持份者之一。”

风险随存款增加而降低

如果员工发现管理层正在从事高风险的行为,他们可以通过全额提取自己的存款,以实际行动来对企业的决策表示反对。

Dasgupta解释说:“员工通过参与EDP,便可产生强大的牵制作用,促使管理层采取更负责任的经营方式,并避免过份冒进。我们的研究显示,员工存款水平较高的企业,其整体风险水平相对较低。反过来说,若员工存款水平较低,风险水平则较高。”

当企业为新项目融资而向商业信贷机构寻求协助时,这种员工监察效应便成为了正面的因素。

他表示:“这是因为当信贷机构发现有关企业管理和投资决策较为审慎,即代表向该企业贷款的风险也随之下降。因此,社内预金间接降低了企业的债务成本。”

由于让员工参与社内预金的公司债务成本较低,这些公司向债权人借入更多资金是合乎逻辑的,该研究发现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这些公司的债务率(或杠杆率)比没有社内预金的企业更高。

降低社内预金效应的因素

研究者观察到,2003年颁布的《新公司复兴法案》导致社内预金降低企业风险的作用减弱。这项法案使得公司在破产时有可能避免向雇员退还全部存款,只须退还最多六个月薪酬或现有存款的三分一(以金额较大者为准)。由于员工参与社内预金的动机减弱,参与人数随之减少,员工存款占参与公司的总资产百分比亦随之下降。该研究发现企业的风险亦因此上升。

该研究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发现,就是当企业获得传统银行或财阀提供的贷款时,社内预金降低风险的作用也会被削弱。财阀是一种商业集团,其中的成员企业共享一家“主要银行”,该银行在集团内部提供融资,并对面临破产的成员企业进行援助。

当公司属于此类集团,或可以藉此获得商业贷款时,社内预金中的员工存款也会获得隐性保障。

Dasgupta教授表示:“如果公司在破产时担保退还员工的存款,员工监督管理层冒进行为的动机自然会下降。在最坏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必要提取存放在公司账户的款项。那么,即使公司任意投资于高风险项目,也不太会遭到社内预金参加员工的反对。”

为了保持社内预金在调控风险方面的作用,要确保没有外部信贷机构会对员工存款进行担保或对濒临破产的公司进行援助,这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自2003年修订法例以来,社内预金在日本的企业结构中也日益受到员工冷落。但是,如果企业经营环境在新冠病毒疫情后进一步恶化,令企业获得贷款的途径受阻,社内预金或许会再度成为日本国内以至全球企业重新瞩目的融资渠道之一。

参考资料:

Dasgupta, Sudipto and Lin, Yupeng and Yamada, Takeshi and Zhang, Zilong, Employee Inside Debt and Firm Risk-Taking: Evidence from Employee Deposit Programs in Japan (June 25, 2019). Review of Corporate Finance Studies, Forthcoming.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2438504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243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