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馈社会有利于企业发展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向慈善事业捐款的公司在进行企业并购时更容易成功,尤其是在面对负面报道或争议的情况下
从西九龙的 M+ 博物馆到大埔区幽静山丘上的慈山寺观音像,香港到处都有企业慈善留下的痕迹。位于慈山寺的这座 76 米高的观音像,是由香港首富李嘉诚出资铸造。据报道,李嘉诚创办的慈善机构还为世界各地的顶尖大学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资助。
教育是本港商界领袖捐款的主要受惠者,本地大学的校园建筑名称中包含了很多香港富豪的名字,主要捐赠者包括李嘉诚、梁銶琚、李兆基和邵逸夫等。
通过资助以推动文化发展、教育等为目标的重要项目,不仅能让商界领袖获得声望、让社会大众看到他们的成就,还能为缓解社会和环境问题、改善后代生活做出贡献。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可能会有人问: 企业慈善是否能够帮助企业繁荣和成长,从而提升企业的资本、规模、市场影响力以及多元化程度呢?一项新的研究以在中国从事制造业的企业作为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该研究题为《给利益相关者留下好印象:企业捐赠与企业并购》,由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管理学系教授杨海滨,联同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高勇强及张妙涵所做。
人们越来越关注企业社会责任(CSR),以及它与企业并购等更宏大的公司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由于企业在决策过程中须考虑各方利益相关者,慈善捐赠有助于企业在监管者、并购对象以及社会大众心目中建立商誉和信任。

赢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在此次研究中,杨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审视了一种特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即企业捐赠,对公司并购活动的影响。由于企业捐赠有助于企业获得各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它们可能会有意利用捐赠来推动并购等重大战略行为。
杨教授说:"没有监管机构、目标公司和社群等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企业并购就不会成功;而对慈善事业的投入会提高公司在并购市场上的声誉。因此,计划进行并购的公司更有动力参与慈善事业。"
研究人员认为,赢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因为并购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往往会导致并购失败。在中国,有三类利益相关者非常重要。第一类是跟目标公司有关的人,如股东、董事、员工和供应商;第二类是机构利益相关者,特別是政府;第三类则是投资者和股票分析师。
研究人员进一步推测,对于那些身陷负面媒体报道的公司,或者那些在烟草、赌博或石油天然气等有争议性行业经营的公司,企业捐赠和随后进行的并购之间会有更强的正相关关系。
广泛的证据基础
为测试上述推论,研究人员对995家于2004年至2015年间,在上海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参与研究的公司来自九个不同行业,其中六个属有争议性的行业。
研究人员检视了企业捐赠对公司每年并购的数量和价值的影响,并评估了捐赠对于那些身陷负面媒体报导的公司以及争议性行业的影响是否不同。他们从中国上市公司财经新闻资料库取得每年公司相关负面报导数量的数据,这次研究采用了严谨的控制及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显示,企业捐赠与随后发生的并购数量及价值都呈正相关;对于面临负面媒体报道的企业以及那些属于争议性行业的企业来说,这种正相关关系更强,证实了研究人员的全部假设。

杨教授说:"中国为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背景,因为中国人经常以一家公司的慈善捐赠来判断其社会意识。"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相关数据,发现企业捐赠提高了成功完成并购的比例,以及并购后子公司的销售回报率。此外,在慈善捐款前身陷负面媒体报导的企业在捐款后的负面新闻也较少。
对管理者的启示
"这项研究给管理者带来了丰富的启示,"杨教授指出。"企业管理者可以认识到企业捐赠的战略价值或功用,将企业的非市场战略与并购等市场战略结合起来。并购属高风险活动,计划不周,可能会导致亏损"。
此外,杨教授还强调,这项研究显示社会和企业都能从企业捐赠中受益。这种双赢的局面不仅为企业高管提供了参与慈善事业的信心,亦从实用主义的角度为这种行为提供了道德基础。
"每家企业从慈善活动中的获益并不相同。负面媒体报道较多的公司和属于有争议性行业的公司更需要做出企业捐赠。因此,这项研究为名声欠佳的企业提供了一个通过慈善捐赠来推进并购计划的方案",杨教授说。
不过,研究人员也警告,企业可能会通过参与企业捐赠来洗白自己的名声,并减轻有争议性行业的不法行为,"不道德地" 操纵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因此,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对企业捐赠进行评估分析,检视这些企业的捐赠以及其他行为,从而形成对企业慈善行为的规范性评估,"杨教授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