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 敞开教育之门

吴悠教授的学术生涯始于两所世界顶尖学府——先于北京大学完成本科学位,后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成绩卓越的她既没有让自己局限于象牙塔,亦没有踏上商界坦途,反而另辟蹊径。
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商学院,吴教授循循善诱、陪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热忱。课堂上,她见证着学生的蜕变,从腼腆到自信,从沉默到勇于表达,每一个成长都让她深感欣慰。短短四年间,吴教授从一位初出茅庐的教员到获颁中大博文教学奖,印证了她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除了重视实践学习,更要打造一个以学生为本、包容共融的课堂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发光发亮。
从学到教
吴教授的教育之路始于疫情时期,在重重防疫和网课的限制下,她迎难而上,巧妙地运用Zoom的互动功能,并积极鼓励带动学习气氛。吴教授回想当时的线上课:"我会肯定学生的每个发言和想法,并鼓励他们多分享,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疫情过后,学校回复面授课,她特别关注较沉默的学生,以不同的方法鼓励他们投入课堂。
这种教育方式,乃启发自她的亲身经历——吴教授就读大学一年级时,她虽然名列前茅,但她坦言自己不擅表达,因害怕"说错话"而很少在课堂发言,"后来我发现出众的同学皆具备很强的沟通技巧、跨学科视野和应变能力。我很怕自己说出无知的话,那时我意识到这其实限制了我的成长,所以决心改变。"
吴教授对于科创有浓厚的兴趣,曾在字节跳动(ByteDance)实习,累积了相关行业的实战经验。在2016年,人工智能和加密货币尚未风靡,吴教授已开始对这些创新领域进行研究。凭借学术领域的深耕以及在业界的经验,吴教授能自如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扣连。
"LEAD":筑起教室与世界的桥梁
出任管理学系助理教授四年来,吴教授把跨学科思维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融汇贯通于她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中,并发展出"LEAD"教学方针,即学生为本(Learner-centred approaches)、经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知识应用与提升(Applic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以及设计创新(Design innovation)。
"学生为本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吴教授深信,商学院学生必需学以致用,应用课堂理论解决现实商业难题。在运用传统商业案例时,她会加入时事素材,例如就社交平台Facebook改名为"Meta"一事,吴教授搜集了有关元宇宙的最新文章制成教材。她补充:"我希望学生探讨什么因素促使企业改变策略,作为未来的管理层,又该怎样应对接踵而来的挑战。"
授業以外 不忘解惑
然而,吴悠教授的教学方式更着重跳出教材,希望培养学生的思考模式,她说:"我提醒学生,每件事不一定也有完美的标准答案。我从自己的经历中领悟到,与同侪交流想法,是成长的重要一步。同样,在商业世界学会聆听、回馈、接纳意见,以及提出合理的回应,也是重要的软技能。"
吴教授的用心教学日见成效。她曾遇到一个害羞寡言的学生,"我会在课余时间和她聊天,慢慢地她变得自信起来。某天,这位学生给我一封信,告诉我她如何克服重重障碍。见证每个学生生命的蜕变,我深感欣慰。"
常持有容乃大之心
吴教授目前任教策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科技与创新管理(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和全球体验学习(Global Experiential Learning)等本科课程,并共同指导两名博士生。对吴教授而言,最大的满足感不单纯在于教学,而是透过思想交流,成就学生的学习和个人成长。
吴教授对教学的热忱与坚持深受肯定,获颁中大商学院卓越教学奖和中大博文教学奖。她谦逊地说:"是学生的活力、热情和主动启发了我;我也很庆幸得到同事的指导和支持,助我不断改进教学方针。"成功背后,吴教授不忘初心,"无论是知识上、观点视野或实务技能,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自觉有真正的成长。"
吴教授以一个树熊造型的门挡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件看似朴素的小物,承载着她对敬重的已故恩师、管理学系前系主任罗胜强教授的深厚情感与传承。刚来到中大任教,微风时常把吴教授办公室的门吹关,罗教授便将这个门挡送给她。吴教授回忆道:"如今每次见到这个门挡,总想起它超越实用价值的意义。正如我在初入职时得到许多人的无私帮助,它提醒我要常常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无论是对学生、同事,乃至任何需要支持的人,都要持一份有容乃大的胸怀。这份精神,我也希望能一直延续,传承给更多人。"
吴教授将成就归功于管理学系、中大商学院,以及身边每一位支持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