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买不能

Prof. Catherine Yeung

杨颖敏透析恐慌抢购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之际,世界各地陆续出现「盲抢炎」的怪象──继香港开创囤积日用品的先河,全球多国受疫情影响的民众争相仿效,不约而同涌向当地商店抢购食物和口罩。卫生纸更是千金难求。

「这个集体现象非常值得探讨。」杨颖敏教授称:「由于口罩原材料短缺,囤积口罩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为避免交叉感染,大众选择在家用膳,储备粮食也是合情合理。

「让人费解的是疯狂购买厕纸的行为。我们不会因为新冠病毒而使用更多卫生纸,加上生产充足,需求和供应相对稳定。在没有任何短缺征兆下大量抢购卫生纸,可谓史无前例。」

这位市场学系副教授在接近十六年的学术生涯专研人类决策行为学,对行为科学及关乎消费者福祉的研究抱有浓厚兴趣。这次的恐慌抢购潮当然也吸引她一探现象背后的真相。

杨教授认为,恐慌消费归根究底是人类情感在作祟。

「对不确定事物产生的情绪是抢购现象的关键所在。」杨教授阐述道:「人类惯于躲避风险,倾向为最坏的情况作打算,而非凡事向好看。伴随而来的是恐惧与焦虑。这些情感会驱使人类的行为,影响我们对逆境的判断与反应。」

她续以具体数据印证上述理论:就着近日的抢购风潮,一项研究于3月8至18日期间访问了约一千名香港市民,调查他们的囤积模式及焦虑程度之关联。研究发现,愈是焦虑的人,其囤积意欲愈高。例如,在所有囤积卫生纸的受访者中,高达五成人属中度焦虑。

愈是焦虑的人,其囤积意欲愈高

为何大众如此忧心忡忡?经过一番论文研读及重新梳理疫情时间线,杨教授终于得出答案。 「这一切归咎于2月5日的Whatsapp信息。部分香港人收到一则关于新冠肺炎的短讯,声称中国物流因疫情而瘫痪,导致卫生纸严重短缺。」

杨教授续说,那段时间社交媒体上的照片满是武汉和中国各省空无一人的街道和抢购一空的货架,令香港民众的恐慌情绪日涨,因此上述Whatsapp短讯一出现,他们马上深信不疑,对没厕纸可用的恐惧压倒了理性分析。新加坡等城市看见香港所发生的一切也变得忐忑不安,最终盲目仿效。这种恶性循环便是导致恐慌抢购的元凶。

杨教授认为,若社会任由抢购现象滋生蔓延,后果将不堪设想。 「除了导致家庭用品价格上涨,真正有医疗需求的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社群也会因物资短缺而雪上加霜。」她亦特别提到「社会情绪」的利弊:「恐惧和焦虑其实并非坏事─ ─尽管采取的行动有时不合常理,但这些情感是人类适应周遭环境的本能反应,有助我们逆境自保;只有长时间过度恐慌及焦虑才会损害心理健康。」

1) Fact check; 2) Make a shopping list缓解恐慌抢购的致胜关键──安不忘危、泰然自若

有见及此,杨教授给出两则缓解恐慌抢购的建议。

「首先,我们需警惕新闻报导是否属实。科技的发达利于不实资讯如野火般快速传播,而谣言会引发恐慌。故此,我们必须留意消息来源,三思资讯的真伪,才可有效减少焦虑。 」

她也提出正确应对焦虑的方法:「焦虑其实很正常。假若你的家人焦躁不安,切忌指责他们。反之,我们应体谅他们的处境,邀他们一起回归理性,例如一同制作购物清单,合理估算一周或一个月所需的食物和厕纸量。」

By Ronald Luk

本文出自《中大通讯》第5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