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對提升香港競爭力的作用

高等教育是一個城市或地區提升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而世界各地的大學亦正在轉型,以迎合廿一世紀的需要。

高等教育是一個城市或地區提升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而世界各地的大學亦正在轉型,以迎合廿一世紀的需要。隨着世界經濟全球化及步向知識型經濟,個別國家認為培育本地人才及吸引海外專才是在人力資源方面增強競爭力的關鍵。除了增加高等教育的資源投入,部分地區亦渴望吸引世界級大學在當地設立分校。新加坡矢志成為教育樞紐,一直不遺餘力地爭奪人才,而當地政府在這方面亦已取得相當的成果,包括成功爭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及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等國際一流學府進駐當地設立分校。事實上,在新加坡設立分校逾十三年的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最近才把其亞洲分校遷到香港。

今年九月,世界經濟論壇(WEF)發表了最新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以十二個主要競爭力因素作為評核各地區綜合經濟狀況的指標。在一百四十四個地區之中,香港排行第七位,排名與去年相同。香港在基礎設施方面排在榜首,反映本地的交通及運輸配套設施十分完善;在金融市場發展方面亦排名第一,主要原因是本港在效率和穩定可靠性方面均非常出眾。作為全球其中一個最開放的經濟體系之一,香港在商品及勞工市場效率方面的評分亦相當高。然而本港在高等教育、人才培訓及創新科技方面的評分則比較低,分別只排名第二十二及二十六位。反觀新加坡的表現卻十分出色,已連續四年佔全球第二位,跟香港一樣,新加坡在商品和勞工市場效率,以及金融市場發展方面亦取得接近滿分。由於新加坡近年大力發展教育,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訓方面均獲得出色的評分,令競爭力如虎添翼。

我們藉下列三個議題探討有關香港高等教育機構如何增強人才競爭力:

議題一:高等教育界如何吸引海外人才?

近年本港各大學致力推行國際化,善用政府容許大學招收百分之二十非本地學生的配額,積極招攬來自中國內地、亞洲區及歐美國家的學生,以促進校園多元化和跨文化認知。香港擁有中西薈萃的獨特優勢,而我們的大學亦蜚聲國際,因此本港各高等學府在延攬中國內地及海外學生方面一直十分成功。若這些國際學生在畢業後留港工作,肯定能為我們的勞動力增添生力軍。

除了學士和研究生課程外,研究生修課式課程亦是大學課程的重要一環。這些課程較短,往往只有一至兩年,通常教授資訊科技、工程、金融、會計或工商管理碩士等專科。研究生修課式課程傾向於招收外地學生,吸引了大批優秀學生報讀,而他們亦主要來自中國內地。由於本港與內地關係密切,許多來自內地的研究生在港獲得工作機會,能夠充分發揮他們在經濟和文化的知識及專長,加上本地年青人口縮減,這批內地畢業生成為了增強本地勞工市場的生力軍。

議題二: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中,我們應如何培訓人才以增強競爭力?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全球化社會和日益以知識為基礎的職場中,大學必須教授學生所需的技能,以協助他們克服種種挑戰。在廿一世紀,以往的「終身僱用」已經被「終身就業能力」所取代,只教授專門知識已經不再足夠,更重要的是協助學生掌握適應性技能。為了讓我們的學生能夠終身貢獻社會,我們需要擴闊他們的學習領域。學生需要接觸更廣泛的知識,從文化、歷史、科學、工程以至商業,務求更深入了解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本港所有大學於二零一二年起實行四年制學士學位課程,有助建立更紮實的通識教育基礎。學生不單要在學業方面學有所成,同時更要培養批判性思考、創新思維及有效的溝通方式,並成為善於與人合作的團隊成員。因此我們要重新設計課程,結合各種團隊專題研習項目和體驗式學習。面對挑戰與日俱增的世界,我們的學生亦需要建立以倫理和道德行為、態度和價值觀為基礎的「良好品格」。良好品格的建立有助學生更易適應不同的工作環境及辦事更具彈性,以及成為道德標準更高的良好公民。

議題三:大學在本港創新科技發展中能發揮甚麼作用?

香港缺乏天然資源,因此有賴人才和他們的創新成果來發展,故此比大部分其他地區更依賴其知識型經濟。然而,雖然香港擁有良好法治、開放式經濟體系和高效率的資本市場,但在創新科研成果方面卻較為落後,在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競爭力報告內只排名第二十位。本港各大學在這方面可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大學校園是培育藍天思維(左腦抽象思考)和實用思維的園地,我們亦擁有許多研究質素享譽國際的高等學府。大學是激發學者和學生天生好奇心和自由想像力,以及提出重要課題並尋求答案的場所。創新和發明或許是偶有所得和無法預料,但這些成果往往來自孜孜不倦的研究人員,通過日以繼夜地努力研究而獲得,而這些研究不一定是為了達到既定商業目標才進行的。本港投入到研究和發展的資金之中,有不少是投放於高等教育領域之內,但這並不是好消息,因為這表示了私人界別在這方面的參與太少。與許多已發展地區相比,在研發開支與本地生產總值比率方面,本港只有不足百分之一,排名遠遜於介乎百分之三至三點五之間的台灣、新加坡和南韓。在這些地區的經濟體系之中,推動投資的主要動力源自私人界別,而不是政府。在香港,公共與私人研發投資支出的比率約為60:40,在其他地區卻是30:70,情況並不理想。大學培養了許多博士生,但由於本港缺乏大型研發項目,結果這些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都傾向於離港發展。

最近本港多家大學爭取到了在開創知識和創意方面作出更大貢獻的機會。他們與私人企業合作進行大規模的研究項目、建設基建和網絡以促進科技的轉移,以及為教學人員和學生建立創業平台。雖然高等教育、私人界別和政府之間的協作仍未足夠,但我們將會看到環境和思維的轉變。

香港要在廿一世紀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佔一席位,高等教育明顯是其中關鍵。香港擁有本身的優勢,包括法治、高質素的高等學府、開放式經濟體系和高效率的基建。然而,若我們沒有充足具競爭力的人才資源,縱使擁有這些優越的先天條件也是徒然。為維持我們的優勢,我們必須繼續投資於教育、研發和人力資本等各方面的未來發展。高等教育在這個變革之中發揮重要作用,包括延攬出色的海外學者和學生,以及開創知識和創意。然而大學獨力難支,商界和政界領袖也要繼續提供支持。我肯定高等教育界將樂於和政商界領袖展開更多討論,以探討彼此如何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攜手為本港培育更多人才。

按此閱讀英文原稿。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兼偉倫金融學教授陳家樂撰文(Helena Pozniak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