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個人閱歷營運社會企業

personal-past-social-enterprise

社會企業須達到賺取盈利與貢獻社會兩個不易兼容的目標,經營充滿挑戰性,其創辦人的商業經驗能發揮關鍵作用,助其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隨著人們對可持續發展、負責任作業模式的意識不斷提高,世界各地的商業機構亦大幅增加對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的投資。據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發表的《2022年資產與財富管理變革》報告估計,全球ESG相關資產管理規模將由2021年的18.4萬億美元,增至2026年的34萬億美元。

近年發展如雨後春筍的社會企業(社企)正是ESG領域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企以解決社會所面臨的各種困境為使命,有着清晰的目標。它們不僅能帶來經濟方面的增長,還會積極處理迫切的社會問題,包括扶貧、提供醫療保健及教育機會、生態保育等。

有別於非牟利機構,社企充分利用市場為本的策略,結合可持續發展商業模式,通過銷售產品或服務產生收入。創造社會價值與帶來經濟效益兩者兼收並蓄,是社企成立之本,亦是它們與眾不同之處。

「這種獨特性使社會企業家經常要面對來自商業世界及社會相互抵觸的壓力,」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管理學系副教授區玉輝表示。

「在達到市場競爭的要求與改變社會的期望之間,難免存在角力。人們認為,創辦人的知識及閱歷能影響社企的表現。」

social-enterprise
在商場上閱歷豐富的企業創辦人通常對社企的商業營運有較好的理解,而且更着重收益。

在題為《創辦人商業閱歷與策略取向互動影響社會企業表現》的新研究報告中,區教授聯同天津大學助理教授蕭應釗、副教授唐建生,山東大學副教授劉振,以及南開大學教授張玉利,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研究人員特別審視了創辦人過往的經驗如何影響社企表現。他們發現,在商場上閱歷豐富的創辦人通常對社企的商業營運有較好的理解,而且更着重收益,但或會減少對其社會使命的投入。研究亦找到調節這種關係的方法。

協同商業步調

不同的社會企業家對於選擇營商為上還是堅持社會使命有不同的取向。是次研究聚焦於創辦人的商業閱歷,因為創辦人從前的工作經驗可影響他們對社企表現的看法。商業閱歷是指在商業領域的經驗,包括學歷、工作以及創業背景。

研究人員對中國230家社會企業進行了詳盡的調查,收集了與這些社企成立相關的資料,包括創辦人以往的工作經驗、學歷,以及機構營運策略定位。調查亦收集了有關社企機構行動及業績的數據。

實證研究的結果顯示,商業閱歷對於創辦人如何評價社企業績有重要影響。這種商業閱歷對社企盈虧表現及實踐社會使命的影響力,在那些優先考慮市場競爭的社企當中較為明顯;在那些專注於社會價值的機構當中則較不顯著。

研究提出,創辦人工作經驗的相關性取決於社企的具體經營環境。當創辦人的新近工作閱歷與外在形勢相輔相成,尤其是當創辦人能夠在新環境中有效利用其過往工作經驗時,對於社企取得成功非常關鍵。

區教授指出: 「若然創辦人在成立一家社企之前的最近期工作經驗,與該社企當下的策略定位不匹配,會打擊初創社企的商業及社會表現。」

一體兩面

研究亦顯示,社企可採納不同的策略定位,如競爭者取向和社會使命取向,來提升表現。

競爭者取向是指密切關注並分析當下及潛在競爭對手的優勢、弱點、能力和策略。這種定位引導一家公司把注意力集中於其市場對手的舉措及行為,使之可以迅速作出反應,從而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

social-enterprises
研究亦顯示,社企可採納不同的策略定位,如競爭者取向和社會使命取向,來提升表現。

擁有商界閱歷的社會企業家很可能會有效地利用這一策略定位。由於來自商界的企業家也許對社企的社會使命方面不太熟悉,競爭者取向有助他們獲得所需的行業及市場知識。

在另一方面,社會使命取向側重於改善社會問題以及滿足受惠對象需求。把此一價值置於第一位的社企,其創辦人會積極追求產生社會性的影響力;市場主導地位等競爭問題則會退居次位。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企業家從前在商場上追逐盈利所累積的知識和技能或會被忽視,社企便可能無法意識到其創辦人的商業閱歷所帶來的觀念及價值的重要性。

「當一家社企把社會使命放在第一位,而其創辦人最近期的工作經驗卻是來自追求利潤的商業機構時,創辦人的商業背景與社企的主觀商業表現之間的正向關係便有可能被削弱,」區教授說。「因為這類社企對行業及特定市場知識的了解有限,而這些知識對成功至關重要。」

閱歷塑造個人的技能及思維模式,能孕育創業種子。當一個人轉型到新的角色,例如社會企業家,他不僅會帶來自身的技能及知識,還會附帶着從以前的經驗中所獲得的文化閱歷。這些閱歷可產生超越機構界限的深遠影響,而創辦人往往會運用過去的經歷來應對他們在新事業中所遇到的不確定性。

區教授表示: 「社會企業家須要考慮到經驗閱歷與策略定位之間的協調,然後決定是否、以及如何採納能夠同時發揮兩者優勢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