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供應鏈將何去何從?

supply-chain

中美貿易戰自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於2018年發動以來已近五年,絲毫未有減弱跡象。特朗普的繼任人、現任美國總統拜登維持關稅不變,並於2022年10月對中國半導體出口實施了廣泛的禁令,以減慢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這場紛爭是一個典型例子,證明供應鏈的重構正日益呈現制度化決策及政府主導特定行業改革的趨勢。

我們進行了三項研究來闡明此趨勢及其影響(包括政策制定者意料之外的影響)。第一項研究題為《供應鏈網絡中的貿易及國外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誰鳥倦知還?》,探討了美國企業如何重組它們分散全球各地的供應鏈,以應對美國政府的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及供應商所在國家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該研究創新地聚焦於政策不確定性 — 例如9/11遇襲後、難分勝負的總統選舉、貿易戰的開始 — 而不是實際政策帶來的衝擊,以其作為供應鏈風險的一個來源。它從企業使用國外還是國內供應商,以及供應來源的具體國家兩個方面,檢視供應鏈重構的情況。

我們發現,當美國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上升時,主要客源位於國內市場的公司會減少使用外國供應商;而客源主要在國外的公司則會增加它們的外國供應商數量。總括而言,企業會把供應鏈重新調整至更靠近主要市場的地方。當某個外國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上升時,美國公司會把供應商基地轉移到其他不確定性較小的國家,並更有可能徹底退出其基地原來所在國。

研究結果指出,在具體貿易政策頒布前,供應鏈可能會因應政府事先作出的聲明而提前出現調整,而判斷供應鏈風險應從企業收入是否主要來自海外的角度切入。儘管政策制定者提出「讓製造業重回國內」的目標﹐主要服務於外國市場的企業在美國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出現時,仍傾向於擴大離岸經營。

通過在地開設工廠讓戰略物資生產回流

第二項研究《新冠疫情對全球醫療用品採購的影響》發現,疫情使美國企業重新衡量在採購決策中成本效益及供應鏈韌性的相對重要性。在病毒肆虐的情況下,世界各國政府主導了其境內醫療用品的生產,以滿足本土需求。

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工廠停工以及政府實施的出口管制打斷了來自中國內地的醫療產品供應鏈。美國企業受到信貸風險上升、政策不確定性增加,及跨境融資渠道受限的打擊。然而,嚴格的封控措施使疫情在三個月內得到控制,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大幅反彈。儘管如此,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仍努力提高本土醫療用品的生產力,以確保供應鏈更具備抵抗震盪的能力。

2020年8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以提高醫療用品的生產力,其中一項條款授權政府購買基本藥物及醫療裝置。強生公司、ApiJect Systems等醫療設備製造商亦為擴大國內生產投入大量資金,與此同時,有汽車公司把工廠改為生產個人防護裝備。從中國進口的口罩、呼吸設備,以及其他醫療用品的數量在2020年夏天見頂,隨後逐漸回落至疫情前的水平。

概括而言,疫情揭示了離岸營運在面對全球性危機時的弱點,並凸顯出本土生產能力的重要性。我們相信,各國政府將繼續通過補貼、貿易關稅等政策,支持本地採購的製造業產能及綜合生產。這些政策也可能會影響企業就廠房選址的決定。我們預期醫療物資的生產商及供應商將按目前的趨勢,持續進行本地化及區域化。

朋友保持親近:友岸外判

「友岸外判」 (Friend-shoring),為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提出的一個新詞,意指要與遵守世界經濟體系既有規範及擁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加深經濟關係。這一方針強調維持半導體、製藥及汽車製造等關鍵行業供應鏈韌性之重要性,其做法是讓製造業回歸,不管是回流本國還是在近岸生產。落實這些政策的主要方式是重新制定貿易協議,並在協議內容加入更嚴格的區域價值含量規定。

但這些措施在推動供應鏈友岸外判方面成效有多大?我們在題為《讓朋友保持親近:以友岸外判回應區域價值含量規定》的研究中,透過檢視《美墨加協定》(US-Mexico-Canada Agreement ,簡稱USMCA)於2020年7月生效後美國汽車製造商供應鏈的變化來探討這個問題。

friend-shoring-cooperation
「友岸外判」 是一個新詞,意指要與遵守世界經濟體系既有規範及擁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加深經濟關係。

《美墨加協定》取代了原有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簡稱NAFTA)。它要求美國企業從墨西哥或加拿大進口更高比例的汽車零件,以獲得免關稅地位。就私家車、輕型貨車及「核心零件」而言,《美墨加協定》要求總值的75%在簽署國採購,高於NAFTA 的62.5%;對於「主要零件」及「補充零件」比例要求,則由NAFTA 的65%升至70%。這被稱之為「區域價值含量規定」(Regional value content requirement)。

研究發現,在《美墨加協定》下,美國汽車製造商大幅提高了從墨西哥及加拿大進口汽車和零件的比例,證明該協定對促進近岸生產是有效的。企業亦減少了相關產品的進口總量,表示它們讓部分業務回流。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協議下,資訊及通訊技術(簡稱ICT)產品比非ICT 產品的進口有所增加。企業選擇把非ICT 產品轉為近岸生產,同時保持其ICT 產品供應鏈基本不變,這是由於東亞地區是全球ICT產品的生產中心,要將整個產業移近美國並不容易。我們相信,這方面的憂慮或可在拜登政府的《2022年晶片和科技法案》(簡稱晶片法案CHIPS Act)等後續政策中得到解決。最後,我們發現,為應對《美墨加協定》而改為在近岸採購的企業增加了它們的供應商數量,顯示新規例改善了供應鏈的多樣性。

 

想要了解更多信息,請點擊下面的鏈接閱讀相關章節:

引言:後疫情新常態下的供應鏈管理

第一部分:風險如何沿著供應鏈擴散

第二部分:環球供應鏈將何去何從?

第三部分:政治經濟如何與環球供應鏈交織在一起?

總結:供應鏈的未來